“哎,所以说,文博兄,莫愁前路无知己啊!谁知道啥时候就碰上伯乐了呢?能得守门官的赏识,那也实在某运气所至,惭愧惭愧!”
这给马文博气的,咋之前没发现沈淮之这么小人得志呢?连读书人的体面都不顾了。
不过说啥也晚了,这时候他也明知,现在想要重新让沈知秋找守门官说说也是不可能,都登级完了,不能因着他们二人修改分配队伍。
更何况,到时候让人家认为是添乱的,兴许一生气就给他们全都指派军户里去了。
沈知秋自然也是知道这一点,马文博没有开口提出要求最好,要是真题了也是难办,毕竟人家那段大人确实对他们已经很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做人实在不能太得寸进尺,再说马文博也是酌情,都是农户,以后兴许科举路上还能再见。
随便唠唠嗑,叙叙旧,吹吹牛,败败火!
逃荒至今,从未有哪一刻沈知秋如此的放松。
这十万八千里,九九八十一难终于算是要过去了,也马上马下就能取得“真经”了。
即便后面还有一段路程,也不用他再太过操心,人家那领队的一路上,就能给他们安排的明明白白。
去哪里不用管,到哪里歇脚也不用惦记,更不需要自己人值夜,人身安全更是能有保障。
即便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这种代替朝廷办事儿的,一般都住驿馆,就是暂时还不知道收钱不收钱。
而此时,沈知秋没找到的孟员外,正在四处找酌情的人家打听,套关系,想着说:咋也要为沈家村的人尽一份力。
结果他们家的那老太太眼尖,看到了领了馒头,或蹲或坐,吃的正欢的一群人,惊讶的也是合不拢嘴。
孟家人连忙凑过来,艾玛真是太亲切了,这可是他们熟人,没想到还在一个队伍里。
然后孟老太太真是对花老太几个无话不谈了,就连他们按照每个人头五百两才拿到的酌请名额,都如实告诉!
可是给沈家村的老太太们吃惊坏了:“一个人头五百两,那你们家连小厮也带着,十好几口子,那不是得快万两了?”
孟老太也没瞒着,点点头表示:“俺家老爷说了,要收为义子的,多少钱也不能丢下,都是一家人。”
沈家村的老太太完全理解:“确实不能丢下亲人,往后啊,到了地方咱们也是人生地不熟的,身边的亲人也越来越少,两个小厮也是有情有义。”
这事儿她们完全能理解,要知道李全和大虎二虎对于沈知秋,和他们也是类似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