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常常称自己耳聋,像以往一样,闭门不出,并暗中观察。
直到刘禅第二次北伐关中,几乎所有人都不怀疑汉朝廷会取得胜利。
拿下关中,还于旧都,必然意味着迁都。
那么,益州作为老刘基本盘的重要性便会下降为境内一州的地位,最多成都会升格为陪都。
那么,一直空缺出来的益州刺史的位置,便不能再继续空缺了,需要安排人来担任。
益州刺史部重新建立,也意味着大量岗位空缺。
需要征许多士人入朝为官,杜微便是那时候为官的。
但是因为出仕的过程太造作了,刘禅给他穿了几次小鞋后,杜微做官就非常战战兢兢。
因为益州作为基本盘的特殊存在,老刘登基称帝后一直空置益州刺史的位置,主要是因为有很多顾虑。
但无论如何,在政治上迁都之后,这些顾虑便没有了。
老刘宣布迁都之后,群臣百官反应迅速,毕竟益州刺史的人选也是一个很大的利益纠葛。
百官迅速给出了几个有资格的人,比如廖化、刘邕,乃至于还有人推荐李恢。
当然李恢是益州本地人,所以当时提议李恢担任益州刺史的人,配套的还上奏表示可以将益州南部设立为贵州。
至于为什么是贵州,按照刘禅的理解,可能是南中出产的茶叶、荔枝乃至于金丝楠木等木材都太贵了。
让消费者破防了,于是决定在名字上怼南中一下。
益州确实太大了,但是刘禅认为,现阶段还不是拆分益州的时候。
因为根据永昌郡对外贸易情况来看,他们已经与天竺那边的商人有了较为成熟的商贸渠道。
朝廷需要一个实力强大的益州,来展开对南亚地区的探索与征服。
别人可能不知道,但刘禅还是清楚的,交州出海口通南海,属于太平洋流域。
益州南部再向西南扩展个八百里左右,就能通印度洋了。
而且那里有广大平原,水土肥美,非常适合发展农牧业。
所以刘禅没有认可拆分益州的方略,最后从群臣举荐中挑选了一个认为挺合适的人选刘邕,担任益州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