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自然清楚此举将会耗费一定的时间,但细细算来,这延误的时间至多也就是十日而已。然而,这短短十日所能带来的收益却是极为可观的。它不仅可以彻底洗刷掉我军此前所遭受的耻辱,更能让在座的各位斩获丰厚的功勋”
“咸阳城,城墙高耸入云,坚不可摧;城内物资储备亦是极其充裕。再者,还有王贲将军亲自率领五万精锐士卒在此镇守。即便那诸侯联军实力强大,其能力也是有上限的。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他们休想攻破咸阳这座固若金汤的城池”
“诸位将军,究竟该如何抉择,就全凭你们自己定夺啦!”神秘的易小川讲完这段话后,看似大度地将决定权交予了在场的众将领。可实际上呢?这不过是表面文章罢了。倘若此时仍有人执意要求撤退军队,那么神秘易小川绝不会心慈手软。
毕竟如今朝廷的大军已然将所有可用之资源都运用到极致了,一旦选择退兵,想要再度重整旗鼓、卷土重来几乎就是痴人说梦。因此,无论怎样,神秘易小川都是坚决不会同意退兵的。
虽然对于高要是不是真的在桂林郡依旧有所怀疑,不过现在的情况已经容不得他多想,只能是选择奋力一搏了,能杀了高要自然那是最好了,如果杀不掉那就只能够另寻他法了,
在场的将领们闻听此言,先是微微一怔,脸上流露出些许迟疑之色。他们彼此交换着眼色,似乎在心中暗自思量着什么。仅仅过了片刻功夫,这些身经百战、久经沙场的将领们便纷纷做出了决定。只见他们一个个动作整齐划一地单膝跪地,右手握拳置于胸前,齐声高呼“喏”
这样的场景若是发生在其他历史朝代的军队当中,恐怕就不会如此顺利地得以实现。毕竟,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军事文化和管理模式。大秦的军队却与众不同。这支铁血之师向来以军纪严明而着称于世,无论是在战场杀敌还是平日训练,都始终保持着高度的纪律性和服从意识。
也正因为如此,即便是像李信这般在军中拥有极高威望之人,当他面对神秘易小川下达的命令时,依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遵从。放眼整个历史长河,能够做到如大秦军队这般令行禁止、军纪如山的队伍实在是凤毛麟角。仅从胡亥赐死扶苏一事便可略窥一二。
当时,扶苏身边不仅有蒙恬这位威震天下的猛将,更有足足三十万精锐无比的北境大军。可即便如此强大的实力摆在眼前,扶苏最终还是毅然决然地选择了遵旨赴死。若换成其他稍有野心的皇子处于相同境地,恐怕早就借机起兵造反,弑君称帝了。但大秦的军队却能坚守军纪,不为权势所动,着实令人钦佩不已。
如果蒙恬真的只是一个愚昧无知之人,那么他断然不可能成功地威慑匈奴长达数年之久。既然事实并非如此,那么蒙恬又怎会不明白,一旦扶苏离世,极有可能遭到清算的便是自己呢?许多人都指责扶苏愚孝、蒙恬愚忠,但他们却未曾深思过当时所处的具体环境以及大秦帝国的体制问题。倘若胡亥尚未正式登基称帝,此时采取行动平定叛乱倒也无可厚非;可若胡亥已然在咸阳即位,并接受了满朝文武百官的朝拜,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起兵无疑等同于谋逆造反。这二者之间存在着天壤之别,其后果也是迥然不同。
假如真到了生死攸关之际,即便有人胆敢放手一搏、起兵反抗,以北境军现有的三十万兵力来看,最终究竟能有多少士兵愿意跟随也是个未知数。毕竟大秦军队军纪严明,明令禁止任何形式的谋反行为,一旦有人胆敢触犯,所牵连的将不仅仅是当事人自身,而是整个家族老小都会受到株连。
这也是当初高要费心经营南境军的原因,高要会主动向朝廷请求不为南境军提供粮草,而是选择让军队自给自足?其目的就是为了能更加便捷地收拢人心。如此一来,他便能在军中树立起自己的威望,让士兵们对他感恩戴德、死心塌地。
就在即将与朝廷大军展开激战之际,高要竟然出人意料地裁减了将近十万之众的兵力。明眼人都清楚,此时此刻裁军无疑是极为不利的决策。多这十万人马,无论是士气还是战斗力都会得到显着提升,胜算也会大很多。可实际上,高要此举实属无奈之举。
原来,在这批被裁撤的士卒当中,有相当大一部分仍然心怀大秦,对故国忠心耿耿。即便高要顶着公子高的名号,但只要战争一开打,如果稍有差池,这些士兵极有可能临阵倒戈,投向朝廷一方。到那时,不仅无法增强己方实力,反而可能会引发内乱,给整个战局带来难以预料的变数和麻烦。
反观神秘的易小川这边,当有人率先响应命令后,其他将领见状,也只能一个接一个地纷纷领命。毕竟眼下局势已然明朗,摆在眼前的事实不容他们再有丝毫犹豫。况且,有关易小川的种种传闻早已传遍军中,据说此人对待北境军都毫不留情,手段狠辣至极。那么对于其他部队而言,又怎敢轻易违抗他的旨意呢?所以,尽管心中或许有所不甘,但众人最终也都只能乖乖听命行事。
神秘易小川也没有耽误时间,立刻开始布置任务,即便是准备前后夹击,同样不能够有丝毫的大意,如果高要真的在其中,怎么打,怎么才能够确定高要跑不掉,也是需要安排的,
牵一发而动全身,现在的情况就是如此,谁也不敢大意,而此时真正顺着桂林郡撤向南海郡的便是五千黑甲军以及一万的步卒,这些都是从各处临时抽调过来的部队,只是行军速度并不快,时不时还会停下,大量的军医频繁出入行军大帐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