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四章 杨朱,一个谜一样的人

隐忍多年,报仇雪恨,把仇人掘墓鞭尸,他一生传奇,最终却被诬陷刺死,抛尸江中。端午节也为纪念他而立。本期视频就让我们一起了解大丈夫伍子胥的一生。

伍子胥出生在楚国一个声名显赫的家庭,父亲伍奢是楚国太子的老师,哥哥伍尚也是青年才俊。不出意外,伍子胥本可以安稳地度过一生。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公元前522年,楚国太子建被奸臣费无极诬陷叛乱,伍子胥的父亲伍奢作为太子的老师也被牵连进去。

楚平王听信谗言,将伍子胥的父亲伍奢和兄长伍尚全部处死。伍子胥被迫出逃,幸免遇难。在东皋公的帮助下,伍子胥顺利通过昭关,来到了吴国,这就是“伍子胥昭关一夜白头”的典故。

公元前515年,伍子胥来到吴国后,结交了专诸和公子光。为了借吴国之力伐楚,他让专诸刺杀了吴王僚,协助公子光成为吴王,即吴王阖闾。

此后,为了让公子光免除后顾之忧,伍子胥又安排要离刺杀了吴王僚的儿子庆忌。

公元前506年,阖闾重用伍子胥,并任用伍子胥推荐的孙武为帅,出兵伐楚。在柏举之战中,吴军大败楚军,随后势如破竹,攻破了楚国的郢都。

当时仇人楚平王已死,但伍子胥数十年的父兄之仇未曾忘。于是,他掘开楚平王的坟墓,鞭尸三百,以报父兄之仇。

公元前505年,伍子胥的好友申包胥为了挽救楚国,在秦国宫殿上痛哭了7天7夜,终于求得秦国出兵救楚,打败了吴军,挽救了楚国的危亡。

小主,

申包胥堪称千古忠义爱国的典范。

公元前496年,槜李之战中,越国打败吴国,吴王阖闾伤重而亡。他的儿子夫差继位,伍子胥被吴王托付为辅政大臣,位极人臣。

公元前494年,夫差继位两年后,在夫椒之战中,吴国大败越国,越国投降。伍子胥认为此时应该一举消灭越国,但夫差听信奸臣伯嚭的谗言,不听伍子胥的主张,放弃了灭亡越国,留下了隐患。

公元前484年,伯嚭诬陷伍子胥有谋反之心。

于是夫差赐伍子胥自尽,之后又把他的尸体丢进了钱塘江中。百姓感念伍子胥的遭遇,纷纷纪念他,这也是端午节的另一个来源。伍

子胥死前,要求家人在他死后把他的眼睛挖出,挂在城门上,让他看到吴国的灭亡。后来,越国最终攻破了吴国都城,伍子胥仿佛看到了吴国的灭亡。

这位春秋乱世中最传奇的英雄伍子胥,最终悲惨地落幕,让人唏嘘感叹。为报父兄之仇,一夜白头,隐忍数十载,报仇雪恨。太史公也不禁称赞:“非烈丈夫,孰能至此?”

【一口气看完杨朱学派!历史#小知识#杨朱学派】

他被孟子骂作“禽兽”,但他创立的学派却成为当时主流,影响力一度超过孔子。

他是百家争鸣中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却被儒家排斥和非议,逐渐被世人所遗忘。本期视频就让我们一起了解中国最早的个人主义思想先驱——杨朱。

杨朱是战国时期魏国人,他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人物。他所创立的道家杨朱学派在战国时代独树一帜,与墨家学派齐名。

孟子曾说:“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着。天下之言,不归于杨,即归于墨。”由此可见杨朱学派的影响力。

杨朱曾有一句名言:“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意思是,如果拔掉我身上的一根毛能让全天下人得利,这种事我不干;

但如果让全天下人都给我好处,这种好处我也不要。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到不损一毫,不立天下仁义礼,那么天下自然就会得到治理。

单独看这句话,听起来像是精致利己主义者的典范,但其实这句话的原版是:“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杨朱的思想被孟子故意曲解,强调他“一毛不拔”,是个极度自私的人,因此骂他是“禽兽”。

但杨朱真正的意图是“人人不自损,人人不损人利天下”,这显然已经超越了儒家的范畴。他追求的是一种个人主义下的天下大治,这样的认知与我们的常识相悖,因此他的学说一直遭受争议。

要想真正了解杨朱的思想,就要看这门学说的前提。杨朱学派的思想主要归结为三个方面:论生死、贵己、全性保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