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老说完安心等待张三消化,他知道自己学生的毛病,想不通了会连觉都睡不着。
张三沉默不语,杨老的分析没错,在古方应用上他的确是在转用。这是基于对患者症候的了解,也是对自己六经辨证的自信。
患者个体体质不同,治疗当然是要随机应变。可他对杨老所说的古方转用规律却是从没有考虑过。
说白了其实在古方应用上他一直就是靠着一种感觉或者是经验在选方用方。
现在杨老提到了古方应用规律他立刻有了兴致,于是马上开始向杨老请教临床应用的体会。
杨老当然愿意与他一起探讨古方的转用规律和选方的一些思考逻辑。
接下来两个人就症状不同,病因相同怎么从因选方做了交流探讨。
又在病因不同,病位相同条件下怎么从位选方上分别叙述了自己的理解,还拿出很多案例进行分析。。。。。。
不知不觉白昼尽去,天边暮色如轻烟落下,保姆呼唤吃饭的声音在两人耳边响起。
此时杨老神态已经疲惫至极,看着老态尽显的老师,张三心里突然一酸,“老师,是我不好,给您添累了。”
“唉,真是老了啊。”杨老起身活动着筋骨,口里却是开起了玩笑,“这点油水早晚被你榨干。”
张三心里更是内疚,一直以来都是自己在索取,却从没有为老师做过什么。
杨老看出他神色不对,笑着开口,“生老病死这是人生常态自然规律,哪来那么多的儿女情长。”
说完示意张三跟着自己去餐厅用饭。
饭桌上,杨老为了调节张三情绪,还专门给他讲了几个早年间和胡细书相识时闹出的笑话。
张三尽力配合着杨老的说笑,该惊讶时候惊讶,该大笑时大笑。直到杨老痛快吃下了一小碗米饭这才离开。
回去路上张三决定以后决不再和老师谈起这些消耗心力的话题了,人老了就该颐养天年,不为外事惊扰。
到家之后,张三先和母亲打了声招呼。看大姐夫妇还没有回来就拿了手电筒去看早上自己浇灌过的两株菜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