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这是个群像戏,每个人物都很重要,所以我先提几个小要求……尹证,长头发留起来;本玉、小达,健身搞起来;陈师哥,胡子蓄起来;恭叔……呸,杨老师,还有俞师哥,上海话练起来……”
杨浩宇矜持的开口道:“那个,我在上海求学和生活很久,沪语谈不上精通,但日常交流还是蛮灵呐……”
“上戏的不会说上海话的少。” 俞恩太也补充说明一句,这俩人的语言天赋都不赖,各地方言都会一些。
在蛮长的是一个时期内,学方言也是演员的基本功之一,但九十年代有一种呼声,说是影视剧中出现方言不利于普通话推广——这导致部分影视剧中,连开国的伟人们都开始说起了流利的普通话,迎来骂声一片。
而到了2000年后,又开始有一堆人跳出来说要保护方言,别让地方文化绝种。于是又开始有得没得各种方言,尤其是地方台的自制作品,连主持人都是纯方言。
其实,影视剧中加方言的目的是为了让人物更生动。比如《疯狂的石头》,普通话的版本直接少了一半的幽默感。
再比如药神,秃子前半段有许多的方言戏,小市民的油滑感一下就出来了。但后半段就全是标准的普通话,这也反应人这个人物心理的转变。
这就涉及到人设。
原版的《扬名立万》还行,大部分方言是上海话,和故事地结合的比较紧密。
最有趣的是陆子野这个人,混十里洋场的大哥居然一口京片子,那是在暗示这个是外来缺根基的假大亨。
“这个,我好像还真遇到不少,其中有一个读了四年不光一句上海话没学会,反倒把周围的本地人都带出东北口了……”陈燔不由得想起了雷大头,还有那个九亿少女的梦。前者起码摆正了说普通话还行,后者的台词课老师估计一定很崩溃。
“我忽然觉得光上海话北京话,好像单薄了一点......几位可以适当的自我发挥下......”
“陈导,给个方向?”尹证帮着问了一嘴。
“从人设出发,拿这个齐乐山来说,他是远征军出身,那远征军的主要成分......”
“好像是川军?加点川普!”老杨是重庆人,最先给出了建议。
“不妥不妥,齐乐山是高级将领的副官,将军么,那都是黄埔系的,俩人可能是老乡,关系亲近......”
“远征军牺牲的将领都有谁来着?”陈燔似乎在问人,又像是在自言自语,“戴安澜?对,戴安澜是哪儿人?”
他掏出手机查了一下:“安徽人,那就安徽腔调......老张,可以不?”
“可以学!”张本煜点头。
吕秀才也有了自己的想法:“那我这个人物是场记出身,一开始是底层,机缘巧合才变成大导演......要不,我来点苏北口音?”
陈燔点头,苏伯然当沪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挺合适。
“我可以教!”徐州人小达自告奋勇,然后又发一问,“我这个人物......”
“简单,普通话,串几个英文单词就好!”
“那我呢那我呢?”尹证兴致勃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