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爹,你,”赵昭婷试着这样说道,“在巡抚那儿,你对徐海韬此次府试的情况,应该有所了解吧?”到了这一步,对于这样的话语,自己该不该说,她已然不再顾忌了。
稍稍让她宽慰的是,赵仲儒倒没有直接出言斥责,而只是皱了皱眉头,然后又闭了一下眼睛。
再沉吟片刻之后,赵仲儒缓缓地说道:“确实,以我的声望与地位,勉强也可以跟巡抚、学政这些达官贵人,推杯论盏。那一次到巡抚那儿,恰巧那学政也在。既然是这样,我,我也就不再掩饰,问起了徐海韬此次应试的情况。那学政先是扫了巡抚一眼,露出几分尴尬与为难来。巡抚就为他解围道,你身为学政,此处又是本巡抚的官邸,赵先生又不是什么外人,有什么为难之处,不妨直说……”
赵昭婷也大致知晓,这省级的学政,单就官职而论,似乎可以不受巡抚节制。只是,从巡抚的角度来说,如果本省所选出的学子,如果不能够在次年的殿试中有所作为,也是脸上无光的。因此,如果学政要在某些环节,要跟巡抚协调一下,也不足为奇。
意识到这一点之后,对于赵仲儒此行,她自然也就格外关注起来,生怕会漏了某个关键的环节。
“接下来,学政就跟你说起徐海韬应试的情况?”赵昭婷这样问道。
赵仲儒点了点头,缓缓地说道:那学政所说之话,颇为含蓄。我揣测了一下,那大意就是,单就文笔而论,让海韬中举,也是可以的。只是,海韬的文章之中,有某些语句,颇有谤君排满之嫌。因此,学政就觉得,如果就此让海韬中举,甚至,如果让他到京城里参加院试或殿试,后果不堪设想!弄不好的话,巡抚与学政,都有可能被撤职查办。而正是由于拿不准,学政才到巡抚这儿,商议一番。刚说出点眉目,碰巧我也到了。于是,斟酌再三,他们就决定,为慎重起见,这一次,就先把海韬压下。当时,为了安抚我,他们还承诺,只要海韬依然能够保持如今的水准,来年的府试,绝对是水到聚成的事情。当然,他们也一再叮嘱我,回去以后,一定要跟海韬“贤侄”说清楚,有些不合时宜的话语,无论如何,都是不能出现在答卷上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你,你就这样作出让步了?”赵昭婷追问道。
带着一丝讪笑,赵仲儒这样回答道:“昭婷啊,这官场上的事情,也不是我们平头百姓所能够说清楚的。在当时那种情况之下,既然学政与巡抚都已经商量好了,我再想着要他们收回成命,谈何容易?当时,当时我是这样想的,既然徐兄弟有此才学与文笔,又在巡抚和学政这儿挂上号儿了,来年东山再起,也就不在话下了。唉,只是,在那种时候,我又把事情想得简单了些,总以为还有下一次。可是,可是……”
赵昭婷心念一闪:是啊,如果不是以后会有所变故,父亲为什么会想着让我到巡抚那儿走一趟呢?这样的一件事情,无论如何,都是不能等闲视之的了!如果再不问个水落石出,就说不过去了。
“下一次”?“总以为还有下一次”?父亲为什么要这样说呢?从这句话的语气来看,应该是没有“下一次”了!只是,一种延续千年的制度,就这样没了下一次,究竟又意味着什么呢?
以前,我们太习惯于说“下一次”了。我们总是觉得,这世间上的事情,总是在不断重复着的,打一个比方,就像那四季轮回,就算错过了今年,都还会有明年!这样一来,对于一时的输赢成败,我们也就能够一笑了之。然而,如果有人提醒你,慎重些,这是最后一次了,你还敢等闲视之吗?如果没有下一次了,也就意味着,你就会想着,如何将风险降到最低,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由此看来,巡抚跟我父亲的谈话,应该不少于两次。
第一次的时候,我父亲并没有明确知晓,这科考已经是最后一次了。于是,他作出了让步,同意巡抚和学政将徐海韬的名字拿下。因为他觉得,以徐海韬的才学,下次再参加科考的话,机会还是很大的。
然而,下一次谈话之时,风云突变。这巡抚,也不知是从哪儿得到消息,以后,科举考试极有可能要取消了。这样一来,对于我父亲,他就表现出某种歉疚之情。而我父亲呢,到了这一步,再想着去指责对方,意义也不大了。因为,那张榜单,已经无法更改了。
按照我的猜测,事情应该就是这样的了。要不然,父亲为什么想着让我去见巡抚的侄儿呢?在这方面,在这件事情上,父亲表现出商人那唯利是图的一面。因为,在他看来,徐海韬连参加科考的机会,都没有了。也就是说,前途极为黑暗,是没什么指望的了。
然而,他似乎忘了,当初,执意让徐海韬去考科举的,正是他!一旦科举成为昨夜梦幻,他想的,也不是去宽慰一下徐海韬,而是想着让我及时跟徐海韬撇清关系,另择高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