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时空节点。

紫禁城。

“上次科学院根据永乐大钟的原理,简化后重新设计的24小时大钟现在做得怎么样?”

朱棣看到大宋的天文钟后,想到了自家的大钟。

之前从天幕了解到后世是24小时划分后,研究院对时间又进行了研究,将根据天文星象确定的十二时辰也换成了24小时,并以永乐大钟为基础,研制了新的时钟。

“陛下,大钟已经做了出来,研究院也一直在调试验算其准确性。”

宋礼对于这些朱棣关注过的事都会弄得清清楚楚。

“弄出来了就行,另外这个等速运动的原理也都要记得安排人去研究。”

朱棣估计这个原理应该很重要,他也想将时钟弄小来。

很明显,不说时钟在平常生活中的作用,起码在军事上就能体现它的重要意义。

“不光是这个原理,涉及到天幕提过的,咱们古人就有过研究的东西都要安排人弄清楚原理。这比之前没头没脑的研究应该更容易。”

杨荣不忘提醒宋礼,毕竟研究院一直是工部在管辖。

宋礼很认真的点头应允,这些东西他都会引起重视的。

大明如今全靠着技术的更新来发展生产,对研究院的种种动作,朱棣时刻都会留神。

“沈括当真不是一般人,竟然对这么多方面都有研究。”

朱高炽对沈括的学识佩服不已。他记得石油这个名字就是沈括提出来的。

以此来看,他要是接触了天幕的播放的现代知识,不知道会不会是一个数理化的全才。

“从沈括的事来看,咱们华夏不是没有人才,只是没人从科学的方面去培养和引导。现在咱们重视这个方面,以后定然会涌现出这样的人才。”

夏原吉丝毫不怀疑如今的大明会有人才出现。

“声学难道只能用于音乐?光的传播能被雷达捕捉,声音的传播呢?会不会一样可以用于军事?”

无论什么科技原理,朱瞻基的想法也都是从军事上出发。

“或许是能用于军事方面,只是咱们知识面的匮乏,想不到而已。”

朱棣觉得后世发展科技的动力应该也是军事优先。毕竟天幕也曾说过军事领先于民用。

此时他们并没有接触到潜艇军舰等海军知识,当然不会联想到声呐之类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