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怎么办?那开始改革吧。
先模仿人家的营销,于是那一年里,国内诞生了《红粉》、《红樱桃》、《阳光灿烂的日子》、《摇啊摇,摇到外婆桥》,这四部电影均是以票房分账形式发行的。
这样做的好处是,我们有了自己的代表电影。
坏处是,所有的档期全部被排给大片和这几部模仿大片营销方式的电影了,积压的70多部电影,完全没有出头之日。
从那之后,所有导演如冯小刚张艺谋等都开始挤贺岁档,拿出一副“不是贺岁档我不玩”的派头,紧随其后的陈凯歌等人不仅要贺岁档,还得模仿人家拍大片。
结果吧,一部《荆轲刺秦王》恶评不断,陈凯歌只能暂停上映修改电影,于一年后再次上映,结果还是烂到没眼看。
时间来到1999年5月,华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美国轰炸,进口电影被禁映,结果却使得当年的电影票房整体下滑50%,直到同年10月,官方为了救市,对进口分账影片提前解禁,各地票房才开始陆续回升。
同年11月,双方就华国加入世贸组织签署了双边协议,约定在华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每年进口大片的数量增至20部,本土电影的生存空间再次被挤压。
可从1999年开始一直到2002年,电影市场持续走低——引进的大片要么难看到令人打瞌睡,要么没有新意,令人打不起精神。
唯一的一点好处是,电影市场开发出新的档期:暑期档。
这还是影片《珍珠港》的功劳,她虽然质量差到令人发指,可人家暑期档的营销实在是下了功夫了,这让人们觉得:我不会拍电影,但我会做营销啊!
贺岁档被本土电影占据,那么暑期档自然就留给大片了。就这么一步一步,人们开发出情人节档、五一档、十一档等特色档期。
2002年6月1日,全国23个省市共30条院线正式挂牌运营,这是我们走向规范的第一步,紧接着,国内开始与北美同步上映电影,如《黑客帝国》等。
2003年6月,电影方面明确规定今后港产片在内地的发行不受进口片配额限制,而香港与内地的合拍片则可视为国产片在内地发行,这是一次强势整合。
2004年,分账大片引进国内整整10个年头,本土电影打了翻身仗,电影《十面埋伏》《天下无贼》和《功夫》占据前三甲。
但很遗憾的是,国内某些导演可能被好莱坞影响太久,他们沉迷于大场面大制作,完全丢弃了自己本身的电影魔力。
大制作低票房成了电影市场的常态,可国内对于引进电影的限制却越来越多。
久而久之,拿不到好档期、挣不了多少钱、还得删删减减的多数好莱坞片方们自然不愿意来到这片土地了。
不过,在2006年的今天,观众们更加舍得看电影了,不少国产电影轻松破亿,引进的大片也成功进入亿元俱乐部,电影市场再次逐渐回暖。
眼看华国市面上的独立电影越来越多,好莱坞片商们的心又热起来了。这心思一热,她们便又开始拉关系了。
华国不是隔壁的日韩两国能比的,只要华国人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