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集《禅观与净土》(基础篇)

禅观与净土 妙音0 5161 字 1个月前

好,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十三面。我们看戊四,大妄语戒。

作为净土宗基础篇的第一篇,我们强调一个很重要的观念,就是我们的生命是有两种力量来主导的:第一个是业力;第二个是愿力。当我们在求生净土的时候,当你还没有念佛的时候,你先反省一下,你的内心到底是业力的成分多,还是愿力的成分多,这个很重要!

因为你有愿力,你的心就是佛号的创造者。诸位你别忘了,佛号不是从嘴巴出来,法界圆融体,作我一念心。故我念佛心,全体即法界。每一句佛号都是从你的内心创造出来的。如果你的心充满了业力,这个佛号一定充满业力,没有例外。所以我们基础篇的目的就是你必须把你的内心,由愿力来引导你的业力,就是你内心当中,你愿力的成分要高于业力的成分,这个就是基础篇的主要目的了。

我们说了这么多道理,就是要你做这件事情,请你把愿力的成分提升,请你把业力的部分降低。因为你两种力量都有,我们不敢说完全没有业力,但是起码你要带业往生,你要保证你的愿力,向上的愿力是超过于向下的业力,否则你没办法往生了,因为你的心理素质太差了。

那么这个业力是怎么来的呢?事出必有因。为什么我的心有这么强的业力呢?为什么他念几句佛号就往生了,我念了半天没往生呢?

因为你攀缘心重,因为你把外因缘看得太重要。一个人很重视生命的结果,你的业力就很重,你把今生的结果看得太重要,你的人生观是来享受的,你把这个感受看得太重要了,感受就容易刺激到攀缘心,攀缘心就会创造很多很多的业力,这就是为什么你的内心有这么重的生死业力,因为你放不下今生的水果。可能你福报太大,但是你不要因为今生的福报,障碍到你的来生,你划不来的。因为今生只是一个水泡,一个暂时的因缘,不要因为今生而障碍到你的未来,今生只是个过程,所以当你觉得你的心攀缘很重,你就要收一收了。

那么怎么收呢?你一定要有愿望。一个人没有愿力,你很难抗拒业力。人要有目标,要有理想,这个目标不能是今生,只能把目标设到来生。所有在今生能够实践的东西,在佛法里面都不承认这个叫做愿力,都不算。你说我几岁要干什么,干什么,这个都不叫愿力。真实的愿力要出世间的,跟世间不能沾上关系的。比方说求生净土,比方说成就佛道,这个才叫愿力。所以你必须要把内心愿力的比例提升,把业力降低,这是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情。

因地发心要正。我们先不管你做得到做不到。如果你连这一点都做不到,你就不可能往生了,因为你充满了生死业力,你怎么往生?你因地是这样子,结果就已经出来了,你那个答案都出来了,佛教不能违背因果观。

所有往生的人,可能他念佛的数目不一样。有些人念了三年往生,有些人念了一年往生,有些人只念了三天,有些人临终的时候往生,佛号的时间都不一样,但是往生的人一定有个共同点:他放弃了今生的因缘,他把生命放到来生去。所以临终的开示最重要的就是,让他放下今生,把心放到来生去,这个是唯一可能往生的。

临终最怕回头看,说实在话,人生不堪回首,临终你只要回头一看,你就走不了。所以这癌症病患,你要开示很简单,就是叫他把目标放到来生就对了。你不要说,唉呀,不行啦,我今生还有很多事要做,那就完了。因为你讲这句话,表示你的生命充满了业力。所以到底你是一个生死业障凡夫,还是一个依止愿力的菩萨,就在一念之间而已,这个是作为因地发心很重要。

我们都先不谈修行,至少建立一个正确的概念,到底你觉得内心的愿力比较重要,还是外在的世界比较重要?因为你这个选择一错,就完了!你的因地是虚妄的。《楞严经》说了,你用沙煮不出饭。你用攀缘心为根本来念佛,所有的佛号都是夹杂了充满了生死的业力,不是阿弥陀佛没办法救你,是你根本不想上来,是你没有准备好,阿弥陀佛早就准备好了。所以这个顺从本愿就是说,虽然我们做不到,起码我们的频率,我们的磁场跟诸佛是在同一条道上,以佛心为己心,以佛志为己志。净土宗没有说要你赶上佛陀,它要你顺从,起码你活在愿力,而不是活在业力,这是基本功。

其实人生你花很多时间去攀缘,到最后临终时你会很后悔,因为你得到的东西全部消失掉,白忙一场。你现在不收心,你临终一定后悔,因为你的心放得这么广,临终的时候那个龙卷风,生死业风在破坏的时候你会很痛苦,你花那么多时间去经营的东西,在临终消失的时候,你会受不了,所以你早一点收心,你临终也不容易痛苦。因为你迟早得收,不要等临命终再来收,你也收不回来。

在我们刚开始的地方,第一个因地发心,《楞严经》讲到成就善根就是你现在只有两种选择:你要把精神放在追求外因缘——生命的结果,还是把精神放在内因缘,成就你心中的心地法门、愿力,你只有两种选择。这个选择会影响你最后的结果:一个是生死业障凡夫,叫做业障深重;一个是依止愿力的菩萨,叫做功德庄严。这第一个根本,我们叫真正发心,所以第一个你选错了,后面就完了。

那么你后面发心一正以后,你还要注意你的行为,因为行为会影响思想。当然有些行为不会影响思想,就是说你好不容易选择正确了,我要以愿力来引导业力了,但是有些行为,你不能让它辗转相续。在《楞严经》当中很强调“相续”,你心中已经发了菩提心,发了往生的愿力,即便你偶尔造造杀盗婬妄,你马上忏悔,这个业不障碍你往生,你断了相续心,你发愿真的不再造作。佛教任何的业障都可以忏悔,但是关键是你是不是断相续心,你是不是真的没有再造作了。

我们带业往生,最怕的业就是你不断在造作,你现在还在造作,数数现行,深生好乐,这种行为是很严重的。我们允许你人生有偶一的过失,我们允许的,只要你忏悔,下定决心永不再造作,把这个门关掉,这个业力它得不到你一种相续的支持,它就会枯萎沉淀,这个到了净土再来处理都没关系。但是你不能一而再再而三地刺激这个业力,这个业你就带不走了,因为它的势力太强大。

所以除了因地发心以外,你要注意那种辗转相续的行为,要反省一下:第一个,你有哪些行为是你特别喜欢做,而且又给自己一个非常正当的理由;第二个,你经常做,数数现行,都无惭愧,见是功德,深生好乐,这个行为你要注意。这个业你带不走,这个临终一定会来干扰你。这种业你经常造作,而且每做一次都是非常欢喜的,这个业你是不能带的,没办法带,因为你把它养得又肥又壮,你并没有成功地让这个业沉淀下来。

所以我们在因地发心正确以后,还要注意那种相续性的行为,这就是为什么不能造杀盗婬妄的原因。不是说你偶尔造造杀盗婬妄,就会障碍你往生,不是。但是如果你没有惭愧心,一而再再而三地造作下去,你的生命就算你一开始发心是正的,你也会得到一种行为上的误导。如果你是用贪爱心的行为数数现行,你最后的误导落入魔道;如果你用瞋恚心,数数现行、深生好乐,你最后的结果变成神道;如果你用投机取巧的心,你的结果是邪道。

所以除了一种思想正确以外,你要注意那种经常性的数数现行的行为,你不能让一种错误的行为,一而再再而三地在你身口意出现,不可以!所以带业往生只允许你过去的过失,不允许你未来的过失,不允许!因为这件事情你还想期待,还想去做,这种业不能期待;因为你对这个业还有所期待,还有所攀缘,这个业不能带。但是这个业已经形成,已经过去了,可以带,因为它已经沉淀了。所以带业往生只带过去的过失,不能带你有所期待的未来的过失,不可以!

因此我们在修行当中的基础,两大基础:第一个,看你是活在愿力还是活在业力,这第一个;第二个,你要注意行为当中,有没有那种数数现行、深生好乐的业力,而这个业力都是不好的。如果是好的,那没关系,布施、持戒这种数数现行都没关系,但是有关杀盗婬妄的,都不可以,这种业是不能带的。

好,我们看第四段的大妄语戒。

首先我们看第一段。先看犯戒过失的第一段杂染成魔。

杂染成魔:阿难!如是世界六道众生,虽则身心无杀盗婬,三行已圆,若大妄语,即三摩地不得清净,成爱见魔,失如来种。

六道众生,虽然这个人已经不简单了,他已经远离前面的杀盗婬三种相续的过失,但是他起大妄语(大妄语后面会解释,未得谓得,未证言证)。这样子的后果,也会破坏他原来的善根,成爱见,因为他产生了我见顚倒,因为他膨胀了自我意识,而且失去了原来的菩萨种性,已经变成魔种性,爱见魔的种性。

这个是先做一个总说。那第二个,什么叫大妄语呢?为什么会产生这么一种严重的后果,连种性的根本都失掉呢?看第二段,妄语相貌。

所谓未得谓得,未证言证,或求世间尊胜第一,谓前人言:我今已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道、辟支佛乘、十地、地前诸位菩萨,求彼礼忏,贪其供养。

这个人他已经透过了佛法的戒定慧,已经成功地降伏了杀盗婬,但是他这种自我意识膨胀的结果——“未得谓得,未证言证。”这个“得”指的是成就菩提智慧了,当然这个智慧是无漏的空性智慧。“证”呢?指的是涅槃寂静。一个是菩提,一个是涅槃。他怎么说呢?他说他已经成就这种殊胜的出世间功德。比方说他成就初果、二果、三果、四果、或者辟支佛果,辟支佛比阿罗汉智慧更高了,或者大乘的十地、地前诸位菩萨。他为什么这样讲呢?他的目的只有一个,求得别人的礼忏,得到别人的恭敬、供养。

好,再来我们看他的后果。看第三段,损德堕落。

是一颠迦,销灭佛种,如人以刀断多罗木,佛记是人,永殒善根,无复知见,沉三苦海,不成三昧。

这个是断除大乘善根的,因为你把这个善根种性给断了,就像一个人用刀去把这个树给砍断了,这个树就不能生长了,永断善根,没有大乘知见,未来沉三苦海,不成出世间的三昧。这个是说这个人他把自我意识膨胀了,他没有这个水平,他说他有这个水平,这是一种自我意识的膨胀。因为自我就是一切无明的烦恼根本,所以他这个自我意识提升了以后,就把他原来的善根给破坏了。

诸位!如果你还记得我们前两天讲到,你发了愿以后,这个誓愿跟智慧也有关系,跟空正见也有关系。站在本来无一物的角度,发起菩提愿,不能站在自我意识的角度来发起菩提愿。我们解释一下。

我们的自我意识,如果你什么资粮都没有,那也就问题不大,你只要注意攀缘心就好。但是如果你的攀缘心慢慢收慢慢收,收到一个程度,你的愿力开始生起的时候,我们也相信你发了一个很好的愿,你开始以愿力引导业力了,你已经远离比较粗重的婬欲心、瞋恚心、偷盗的心,这个人有资粮力了。但是你要知道,你的福德力、资粮力越高的时候,它取而代之的自我意识也膨胀了,因为他是有资粮力的人了。如果这个人因地没有修空正见,没有把自我意识那个相状空掉,没有回归到现前一念心性,那就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