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遗存在四川方言的古汉语文字:谝

我国各地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丰富多样,是世界上方言和语言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普通话、方言、少数民族语言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多样化的灿烂民俗文化。

方言就是古汉语的“活化石”,《说文》、《集韵》里的很多古汉语字词,普通话里已经几乎不用了,但是在不少方言里,还完整地遗存了下来。

今天说说“谝”字,一个遗存在四川方言的古汉语文字。

谝,普通话音piǎn,主要释义1.欺骗;诈骗。2.花言巧语。3.夸耀;向别人显示。这些释义主要来源于古代文献,现代普通话甚少使用“谝”字。

“谝”字在古代汉语字书的解释和文献资料中的使用

《说文·言部》: “谝,便(也,)巧言也。从言,扁声。《周书》曰:‘谝,善谝言。’ 《论语》 曰: ‘友谝佞。’”

丁福保《说文解字诂林》: “沈乾一案: 唐写本《玉篇》‘谝’ 注引《说文》 ‘巧言也’,盖古本有二训,即便也,巧言也。野王节引其弟二训耳。‘便’ 下当有 ‘也’ 字。”

《字汇·言部》: “谝,与便同,巧言也。”“谝”、“便”均即花言巧语,夸饰炫耀亦寓于其中。

《尚书·秦誓》:“惟截截善谝言,俾君子易辞。”这里的“截截”本指说话快而密集,“谝”指翻来覆去地编撰辩说,都可以用来表示“巧言善辩”之义。这句话的大致意思是说,那些叽叽喳喳的花言巧语,会让君子轻忽怠惰,导致失败。

宋元之前的文献中,很少见到“谝”字,元代开始较多的出现在戏曲和通俗文学作品中。

元·佚名 《黄鹤楼》第三折: “若论乖觉非是谝,跳下床来不洗脸,精细伶俐敢为头,道我是智慧聪明俊俏眼。”

元·关汉卿 《陈母教子》第二折: “我劝这世上人休把这口忒谝过了! ……去时夸了大口,今日得了探花郎,我怎生家中见母亲和两个哥哥?”

元·王晔《水仙子》曲:“惨可可说下神仙愿,却原来都是谝,再难听甜句儿留连。”

明初《一枝花·赠王观音奴》:“脱空心告免,指山盟是谝,则不如剪发然香意儿远。

《醒世姻缘传》七十回:“情管在酒席上谝拉,叫老公知道,要的去了。”

清·蒲松龄《增补幸云曲》第十六回:“这奴才不弹琵琶,光谝他的汗巾子,望我夸他。”

今京津地区、山东、河南、山西、陕西、新疆、四川、湖北等地方言仍在使用“谝”,但各地方言中的使用又有所不同。比如山西方言把闲聊作“闲谝”,四川方言则没有这个说法。

四川方言中,“谝”音piǎn,主要做单音节动词使用,释义如下。

一、谝,释义为花言巧语、诓,带贬义。

例句:村上的刘二狗,好吃懒做,本事莫得,就那嘴巴子会揙,天上的麻雀ㄦ都要被他谝下来,前前后后跟怕是有七八个女娃子被他谝到手?

二、谝,释义为能说会道,中性词。

例句:嘴巴子会谝的人,更适合去做销售工作。

三、谝,释义为(嘴上)炫耀、夸口(进一步引申为吹牛),有贬义。

例句:

1、老李那人最爱显摆,他孙儿考起清华了,逢人就谝,有些人甚至被他谝了好几回。

2、 广汉话,过去把滔滔不绝的吹牛,叫谝披(避讳,披pi为借音)。

“谝”字如今使用频率同样在大幅下降,年轻人基本不大会说,也成了一个在逐渐消失的四川方言词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