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且,也可以说明,大同的军报是什么军报!那就是猫儿庄之战的军报!”
“因为只有猫儿庄之战的军报传来,朱祁镇兴致一起,准备御驾亲征,然后带了几千人,就直接准备赶赴大同。”
“因为那时候第二份七月十五日的战报还没有送来!朝堂上的人都认为大同还有军队,所以就只带了几千人就直接上路。”
“不然的话,几十万人就只准备了两天?”
冯建用扣了扣眼角,觉得这记载的着实有些无语,这是不是把几十万人当成了什么奇怪的东西呢?
知道几十万人排成队列的话,有多远吗?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假设二十万人肩并着肩排在一起,一个成年人的肩宽0.5米,那么二十万人排在一起,就是十万米长。
也就是说是一百公里。
而从成都到绵阳,差不多也就是这个距离,汽车跑高速,要跑两个小时,骑自行车,休息一晚上,要骑两天。
也就是说,要真是几十万人的话,两天时间?
想什么呢?两天时间,瘟疫都传染不了几十万人!
最新发现的传染最快的病毒,奥密克戎,4天内引起另外6例,8天时36例,12天后216例。
2天?说真的,瘟疫都想学习一下到底是怎么传播的如此之快。
况且,当时的大明京师有这么多的军队吗?
就算是真的有,并且朱祁镇还真的带了二十万的军队。
从京师到土木堡,一共110公里的距离,二十万人?
大多数的人真的以为二十万人能站满一个学校的体育操场。
因为大多数的人,都没有意识到,二十万人到底是有多么的庞大,多么的无边无际!
所以最有可能的,反而就是几千人。
但话说回来,天湟玉蝶,值得相信么?
历朝皇室家谱中,唐以前的玉牒均全部亡佚;
宋代皇帝家谱《仙源类谱》、《宗藩庆系录》仅有残册存世;
明玉牒仅有《四库全书》“存目”中着录的《天潢玉牒》一卷存世。
唯有清代玉牒保存得最为完整和系统。
也就是说,这明朝的天湟玉蝶是在《四库全书》中“存目”。
而之前说过,清朝修《明史》的时候,修了九十五年,历经四位皇帝。
与之对比的,是元朝修《宋史》修了两年,从元顺帝至正三年(1343年)开始,至元顺帝至正五年(1345年)完成?。?
因为元朝修《宋史》的时候,只是把所有的资料收上来,然后归纳整理,所以直接就把《宋史》修了。
明朝修《元史》呢?修了两年!明朝洪武元年,太祖朱元璋下令修《元史》,二年(1369年)开始纂修,三年(1370年)完成了二百一十卷《元史》的刻印工作。?
同样和元朝修《宋史》一样,明朝也只是很单纯的把所有的资料收上来,然后归纳整理就直接修了。
而清朝?史官在修《明史》的时候,每修好一篇,就必须拿给当时的皇帝看。
皇帝看了点头之后,才能定稿,不点头?那就打回去重编!
最开始的时候,研究明朝的历史学家是最少的,只有几百位。
为何?因为可供参考的资料太少了。
清朝把能修改的几乎全部都修改,包括地方上的地方志,每一篇都几乎修改了。
研究明朝的历史学家,在研究明朝的时候,还要分辨哪些是被修改的,哪些又没被修改,这还能好好的研究么?
其他朝代的历史学家,都是把真假史料这回事放到了最后在去争辩。
但明朝的历史学家就不同,他们必须先分辨这个史料到底值不值得信任。
所以,在最开始的时候,连研究五代十国的历史学家都比明朝的多。
到了后面,也是因为许多陵墓的出现,才让明朝的历史学家人数重新升了上来,不然的话,没几个有心情去研究明史。
所以天湟玉蝶这个东西值不值得信任?从它在《四库全书》里面“存目”,那就已经打上了一个问号。
但这种事本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一个件事。
愿意相信的,肯定相信,不愿意相信的,那怎么说都不会相信。
...
现代时空。
“几十万人说真的,在最开始的时候,我也并没有觉得有什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