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金榜有名,名列第五十四名,排在他后面的就是林韵泽,而柳成风则排在第一百一十五名。
好在进士及第达二百八十六人,进士出身三百人,他的名次算是好的。
这次会试,太学院大放异彩,进士及第八十六人,进士出身九十八人,国子监竟也取得不小的收益,取得进士及第、进士出身者合计十七人。
不到六百人的名额,太学院、国子监的学子就占了近二百个名额。
而名列三甲的都是太学院的学子,杨毅、杜正则、李廉。
这份金榜一出,各地学子哗然,而兴京城上下却觉得很正常,登出三甲的文章让人们称颂,“说到我们的心里去了。”
这三篇文章没有华丽的辞藻,用朴实的语言诉说强国富民之策,立刻得到兴京上下一致肯定。
哗然的学子得不到民众支持,只能偃旗息鼓。
他们憋气也只能私下里发发牢骚,而司马光却紧盯陈恪,一定要从他身上找到会试舞弊的证据。
他俩之间有私怨,随着吴学文、李名文被捕,石镇也被牵扯在内,虽没被抓,但名气一落千丈。
而春华园培养的学生竟然一个都没登在金榜上,给石镇的打击是致命的。
那些精英家长的目光转向了鹤翔书院,转向了太学院,没有哪个精英家长想送孩子来春华园读书了。
石镇一气之下病倒,带着家人凄凄惨惨地去洛阳养病。
见老师这个下场,司马光自然怨到陈恪身上。
可陈恪深居简出,偶然漫步街头也是喝喝茶、与人聊聊天,说些家庭琐事。
他好似一位隐士,若不是每天都去太学院讲学、去观文殿读书,他就是一位隐士。
司马光觉得陈恪一定有阴谋,从他身上得不到线索,就从其他方面找。
他找到一条线索,兴国府大理寺接受张午的诉状,再次发文苏州府,督促大明寺前来应诉。
这则消息刚出,再传一个劲爆消息,最高大理寺对张元、吴昊等人进行公审。
这是一件大案,也是一件文人士子案,涉及一百余名举人、秀才、童生相关人等。
这些文人士子涉及叛国罪,出卖秦关城造成一万余名百姓被屠杀;帮助元迁叛乱,或出谋划策、或通风报信,西北死伤将士百姓两万余人。
这个案件确实很大,大到楚国公曹穆、兴侯陈恪、西北镇守使袁福、御龙卫副都虞候王寅等人出庭作证。
而张巧娘的出庭作证又牵出梁凛阴谋集团。
这个案子审大了,监察院的副使、刑部左侍郎带队入驻大理寺,实行三堂会审。
可他们还嫌事小,三个衙门一合计,又把江南通倭案端上公堂。
这个案子就涉及朱顶、朱长风父子和吴学文、吴凌风父子等人了,李名文赫然在内。
几个案子加在一起,案子越搞越大,审案人员不断增加。
司马光的视线被吸引了过去,没注意金榜第五名的苏颂以七品散官的身份进入格物院任副理事长。
民众的目光也被吸引过去,没注意金明池里每天战鼓隆隆中的一排排轰鸣声。
有些使团注意到这一景象,可探听却是抓捕入狱。
而司马光确实没注意这件事,他是直秘阁七品撰述郎,每天忙着整理各类史籍,抽出空来就紧盯陈恪。
可陈恪还是那种隐士生活,让他抓不着把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