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38年的王守义,把十三香卖到全国,为何现在卖不动了?

胡宇伦 胡宇伦 2128 字 4个月前

集团董事长王银良在多年经营中意识到,设备的专业化固然重要,但人才的专业化更为关键。

他采取了“去家族化”的措施,在集团内部。

他将财务、销售等核心岗位上的家族成员撤换,采用外部招聘和内部选拔的方式进行补充。随后又解雇了高层中的一些亲戚,聘请职业经理人替代,并通过成立公司的方式集中权力,减少了两个弟弟的股份。

这些改革后,公司内的家族成员仅剩王银良一人,他独自承担重任,建立了阶梯式的职业经理人团队,使企业结构更为简化,业务更加专注。

此外,王银良全心投入到集团的发展中,只要他在公司,就会去食堂,与员工一起用餐,沟通交流。

员工提出的问题,他立即解决,这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还激发了员工的工作热情。

与此同时,“王守义十三香”在质量控制上从未松懈。

当市场上许多调料品含有添加剂时,“十三香”依然坚持不使用不合格的原料和产品。

“十三香”的花椒必须来源于四川,辣椒来自海南,草果来自云南,大茴和桂皮来自广西,砂仁和山奈来自广东等,一旦发现来源有误,绝不允许进厂。

在生产车间内,有一条自主开发的大型纯天然调味品加工生产线,它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质量管理和生产动态监控。

一位十三香的供应商表示:“王守义对供应的原料要求非常严格,对供应商实行‘分承包方评定制度’,每年进行考核评审,一旦不达标,就坚决取消供货资格。”

通过一系列的“补救”措施,“王守义十三香”的情况相对乐观。

在同行的激烈竞争和疫情的双重打击下,2020年,“十三香”还是创造了20多亿元的营收。

但“十三香”的复兴之路尚未结束。

“十三香”王银良曾说:“十三香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讲,是通过打假实现的。”

“十三香”的配料简单,易于获取,因此从80年代开始,市场上就存在许多假冒产品。对此,王守义认为假货不仅损害品牌,更危害消费者的健康,他绝不姑息。

从那时起,“十三香”集团在打假上的投入超过2000万元,配合相关部门打击假货近百起。

集团还注册了“十一香、十二香、十三香、十四香、十五香、十六香、十七香、十八香”的商标,以此防范假冒。

而如今,“十三香”的打假行动仍在继续。

同时,集团也在努力打破单一“爆款”的局限。

除了“十三香”,公司还推出了火锅料、饺子料、鸡精、麻辣鲜等30多种调料,还注册了十一香、十二香、十四香、十三鲜、炖炖香等多个品牌。

尽管产品种类增多,但这些新品种并未带来太多收益,“王守义”最受欢迎的产品仍是传统的“十三香”。

数据显示,“十三香”虽然只占全部产品份额的一半,但公司近九成的收入都来自于此。

这对“十三香”的盈利构成了一个艰难的局面。

在电商兴起之际,“十三香”也尝试进入电商市场,为此成立了电商公司,但长期以来,业绩一直平平。

相较于其他同类品牌,例如河南的仲景食品,不仅线下市场表现出色,电商和直播平台更是表现亮眼,凭借每瓶售价

12元的香菇酱,仲景食品甚至登上了创业板。

“王守义十三香”未能抓住电商“红利”,只能依赖日益减少的线下销售。

纵观“王守义十三香”的发展史,从小作坊起步,花费十几年时间成为行业领头羊,它所依赖的从不是运气,而是坚持高品质和不懈努力。

正如王银良所言:“调味品属于小产品、小行业,技术含量不高,必须坚守诚信,我就是诚实待人、对待产品、对待客户,我最大的依靠就是诚信。”

有句话说:“质量和信誉是企业的生命”,这不仅是“十三香”的企业理念,更是我们中国企业应坚守的正道。

毕竟,只有高质量才是中国品牌走向世界的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