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孟奇才是多少期?九期?十期?根本不是一个档次的。
算了,还是看看老王吧。
查看51师人员。
51师:实有人员8625人(含指挥机关和专属后勤)
哦,果然人少一点。
“王师长,你们部队有多少人?”
“报告专员,我部目前实有兵员8446人。”
“八千四百多?”
“是的。”
“哦……”
张庸暗暗琢磨。
这算是老王超编了?多了两百?
估计是。老王是实务派。不打没把握的仗。战前准备也比较充分。
既然调到了青浦来,相信他也能猜到下一步是要做什么的。于是,部队非但没有吃空饷,反而是超额两百人。
这两百人的军饷从哪里来?肯定是老王自己搞定。
此时此刻的51师,还是二等部队。军政部能够按照编制足额拨款就是奇迹。
后世的资料显示,好像老王还曾经办过饼干厂,赚钱给74军的官兵发福利。所以,抗战期间,74军打满全场。士气一直不错。
头等主力,不是吹出来的。是实打实的磨练出来的。从全面抗战开始计算,74军的士兵,可能都已经换了五六了。牺牲无数。
“专员,我部还没满编的……”
“知道了。”
张庸点点头。
老王真是实在。只要人。
相对来说,孙元良就有点虚浮。工作不够细致。
查看火炮。
结果……
查询结果:无。(只统计直射炮)
呃,有点糟糕。
王耀武的51师,连一门直射炮都没有。
迫击炮不知道有没有?即使有,估计也只有少数几门。支援火力是弱的可怜啊!
就这么简陋的武器装备,直接上战场,还真是危险。
然而,当时的现实就是这样。
除了几个德械师稍微好一点,其他的师,几乎就是炮灰。
“专员,我先告辞。”
“好。再会。”
“再会。”
“请。”
“请。”
送走孙元良,张庸和王耀武来到青浦。
一千三百名学生兵都已经集合完毕。杨步青和宋有明已经提前来接收。
之所以将他张庸请来,无非是显示重视之意。
军装已经发放。但是暂时还没有武器。武器需要张庸自己解决。
妥妥的自带干粮……
不对。是付费上班。
“专员。”
“专员。”
杨步青和宋有明上来。
因为护驾有功,两人都已经晋升少将。
但是具体职务还没有变化。因为他们本身是空军的人,不想去陆军。
张庸站到高台上,发表了简短的将话。
欢迎所有人到来。
但是没有说太多。
他现在的身份,有点敏感。
如果公开说的太多,可能会被人过度解读。
“武器还差多少?”
“我们已经陆续接收到六百多支加兰德步枪。但是数量不够。”
“机枪呢?”
“机枪是捷克式。和加兰德子弹不通用。”
“呃……”
确实是麻烦事。
步枪和机枪子弹型号不同,容易给后勤造成混乱。
幸好,这件事,有办法解决。
直接不要机枪。
全部装备加兰德半自动步枪。
加兰德半自动本身的火力就是很猛的。可以代替机枪。
事实上,后来的美丽国军队,步兵班里面,就只有一支BaR全自动步枪。都不叫机枪的。
八支加兰德,能够将mg42都压住。何况是其他机枪?
作为补充,汤姆森冲锋枪很不错。
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大批量的搞到这些武器。
随着开战时间越来越近,小打小闹的走私已经无法满足需要了。
必须搞一票大的。
至少搞来一两千支加兰德半自动……
唉,还是要去跟洋人打交道。薅他们的羊毛。能薅一点是一点。
回到市区。
忽然心思一动。静悄悄靠近虹口。
不知道系统能够刷新日寇的资料?
日寇海军陆战队……
切换到战略地图。
横须贺镇守府海军陆战队资料
吴镇守府海军陆战队资料
佐世保镇守府海军陆战队资料
信息连续出现。
张庸若有所思。
日寇驻扎在虹口的军队,组成似乎比较复杂啊!
居然是来自三个地方的镇守府。
横须贺、吴、佐世保。感觉兵力似乎不少。
查看人员。
横须贺镇守府海军陆战队:实有兵员2388人
确实不少。
两千多人。
继续查看。
吴镇守府海军陆战队:实有兵员1722人
佐世保海军陆战队:实有兵员1156人
默默心算。
三者相加,五千多人?
没错,是五千多人。仅仅是海军陆战队。
还有宪兵,还有那些日寇侨民,在乡军人什么的,可能有几万人。
不要小觑这几万人。当中很多人都有军事训练基础。只要拿起武器,就能战斗。而且,战斗力不弱。
国军先期投入三个师,大约三万人。试图速战速决。结果失败。
不是三万打五千。是三万打三万。
双方的兵力对比,几乎是一比一。
当然啃不下。
于是调遣后续部队。
后续部队就是王耀武51师之类。
但是,前期耽误了时间,日寇国内已经开始调动援兵。
同时,驻扎高丽半岛,还有台岛的日寇,也开始调动。
然后……
就没有然后了。
唉……
查看武器。
类75毫米野战炮:49门
类105毫米榴弹炮:12门
吃惊。
这是海军陆战队吗?
怎么还有那么多火炮?确定不是偷陆军马鹿的吗?
前面有个类字是什么意思?
是海军从哪里搞来的?还是自己生产的试验品?
试验品没什么用,于是拉到这边来?
虽然是试验品。但是杀伤力一样有。
加上日寇海军战舰的舰炮,炮火的密集程度,将是国军的好几倍。
又有舰载机的铺天盖地轰炸……
麻烦。
文白将军那边的情报可能有误。
咦?
情报?
好像自己主管情报……
得,回头还得去一趟警备司令部,将实情告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