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宫人接过,转身往那一干学生面前走。
众人个个眼巴巴看着,恨不得把那纸盯穿一个洞来,只想知道其中写了什么。
赵明枝道:“陛下性情质朴,为人仁善,若是知晓有这样门生,想来圣心万分畅慰。”
又道:“只不管北面情形,陛下必有回京那一日,若真到那样情境,只盼你也有同留那一日。”
她指着那文书,道:“届时持这文书去自投京都府衙,会有人来做接应,天子门生,自有天子亲手分派。”
果然宫人走到张珣筑面前,把那盖了赵明枝小印的文书双手撑上。
张珣筑立刻接过。
周围人人羡慕,少不得有凑头来看的。
张珣筑本来梗着脖子,此时收到这一份轻飘飘文书,明明只是捧在手上,头颈处莫名犹如压了一座大山,把他骨头都压得软烂,压得回缩,再硬不动。
他才扫了一眼纸上文字,脸上已然激动得通红,见得旁人视线,也不把那文书遮住,只仍旧任其平铺手心,甚至托举得便于旁人观看,口中则是大声道:“陛下仁厚,学生又岂能做那忘恩负义之辈?!还请殿下放心!”
此人一经开口,四下无一不后悔,次第跟着叫嚷。
“厚学知义,又岂张珣筑一人?殿下且放心,小子名叫陈巡,生于燕赵之地,自古多有感慨悲歌之士,忠君爱国这等心哺之事不能仅用口舌,将来自有天地共鉴……”
“天子门生,难道只有张珣筑一个吗!殿下难道小瞧我等学生?在下林廊,本就是徐州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吵嚷之间,一个个把自己姓名、来历一一道出。
沉默许久的詹茂台却是忽然开口道:“我等心意,哪里就在此时逞口舌之计了?真有报国之心,不如做好手头事情。”
这话一出,虽不至于引得人当面甩脸,却也叫不少站在后头的满面不悦。
赵明枝见状,旋即扶了当前木桌起身,将那折子叠收起来,慢慢放入袖中。
她动作其实不慢,但起身、探手、折叠、挽袖,所有动作若有韵律在其中,本来平常,或因身份,又有相貌,别成一种特殊气质,又有那折子叠起时露出后头成列成排许多姓名,更是使人注目。
一手拈着袖子,赵明枝上前几步,出声道:“诸位此时所行所为,既为徐州满城军民,也为京中百万之众,亦是为朝为民,虽细碎冗杂,或繁或难,或俱有之,然则无论难易,不论分属,全是极为要紧的,缺一不可。”
“我所知不多,一时也难一一数认,但有文书在,出力人所做之事全有列明,此时虽只誊于纸上,异日自然简在帝心。”
她方才铺垫许久,又有与学生一一问答,再有同张珣筑一来一往,此时来做恳言,其实究其内容,才是真正画饼,可出自她口中,竟叫场中人无有不信的,心动之余,只个个盯着那条装了文书的袖子去看,又有人极低声交谈,反复确认那文书上有无自己姓名,又是怎样记录。
赵明枝只做未见,顺势向前而行,先抬头去看屋顶,见得顶上蛛网破瓦,又去看窗台,缺栏少叶,再看屋内摆设,无不破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