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不错,正因为他还是个孩子……

陛下真棒 晴了 1170 字 1个月前

“才开蒙三载,那岂不是说这位举子是一位世间罕有的神童才俊?”

“若是如此,那么定个上上等,亦不为过矣。”

#####

最终,这位很是善解人意,很懂得揣磨上司心意的初评考官给出了一个上上等的评定。

看到了这位初评考官如此上道,陈侍郎满意地轻拍了拍这位下属的肩膀,这才晃晃悠悠地朝着别处行去。

那边,吴尚书也在溜达,欣赏着那些考生的答卷。

看得越多,越发地觉得,高璋那个少年郎的策问的质量。

着实远在这些通篇引经据典,却没有自己想法和解决问题手段的策问之上。

不过,在所有考生答卷还没有经过两次,或者是三次定等之前,一切都只能藏在心中……

吴尚书与那陈侍郎正坐在一间不大的小屋子里边喝茶休息,一面低声交谈。

差不多一天的光景,二人溜达浏览下来,还真没有见到有比高璋那两篇策问更加精彩的文章。

高璋那孩子的两篇策问,单以其核心而论之,都那样的精彩绝伦。唯一所欠缺的,便是其行文。

可对于吴尚书这位忧国忧民的朝廷重臣而言,行文再华丽,能有什么用处?

进士取士,取的就是能够经世济民的良材美玉,而不是要一帮子书呆子照本宣科。

这也是为何,大宋科举改制以来,哪怕是新旧两党再怎么反复。

但是对于科举改革,从过去以诗赋论高低,便成以策问论上下的规定,就再没有变动过。

这也可以算得上是大宋保守派与改革派唯一达成了共识的制度改革。

“尚书,照这么看来,下官居然觉得,今科的省试魁首,怕是会有些与众不同。”

听到了陈侍郎这句半玩笑半认真的调侃之言。

吴尚书呵呵一乐,抚着浓须,悠然言道。

“少年才俊,古已有之,夫项橐七岁为圣人之师,甘罗十二为相,王勃十四便写出旷世奇文《滕王阁序》……”

“便是我朝,元献公晏殊十四进士及第,亦为世之美谈。

倘若真无可与那两篇策问比肩之文章,他高璋凭此两篇经世大作,判为省元又有何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