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奇门遁甲

遗迹之地 旺木之君 1014 字 15天前

只见明月正全神贯注地坐在那里,双手紧紧地握着一块木头,像是在和它做一场激烈的斗争。她的眼睛瞪得大大的,仔细观察着手中的木头,试图找到解开它的方法。她不断地将木头翻来覆去,仿佛在寻找其中隐藏的线索。而她的嘴里则一直小声嘀咕着,似乎在给自己加油打气:“我就不信解不开它!”

姜皓看着明月如此专注的样子,忍不住笑了起来。他慢慢地走到明月身边,弯下腰看了看那块木头,然后轻轻地摇了摇头,笑着对她说:“这可不是一般的东西啊,这可是由三个九根鲁班锁组成的二十七组锁,难度可不低呢!”

听到姜皓的话,明月不禁皱起了眉头。她原本以为这只是一个普通的玩具,没想到竟然这么难。但她还是嘟囔着嘴说:“那就先解着看看吧,实在解不开就算了……”说完,她又继续埋头研究起那块木头来,仿佛已经下定决心要解开这个难题。

传说春秋时代,鲁班为了测试儿子是否聪明,用六根木条制作了一件可拼可拆的玩具,叫儿子拆开。儿子忙碌了一夜,终于拆开了。这种玩具后人就称作鲁班锁。孔明锁亦称鲁班锁,民间还有“别闷棍”“六子联方”“莫奈何”“难人木”等叫法。它起源于中国古代建筑中首创的榫卯结构。不用钉子和绳子,完全靠自身结构的连接支撑,就像一张纸对折能够立的起来,展现了一种看似简单,却凝结着不平凡的智慧。九根鲁班锁,挑选其中的若干根,可以完成“六合榫”、“七星结”、“八达扣”、“鲁班锁”。九种榫形要同时满足不同数量实现四种咬合结构,实为不易之事。

明月手中所拿的鲁班锁,乃是用上好的紫檀木精心打造而成。这紫檀木不仅质地坚硬,而且耐久性极佳,更重要的是,它不惧碰撞,堪称制作鲁班锁的理想之选。锁的整体体积小巧玲珑,仅相当于成人拳头般大小。锁身四面光滑圆润,毫无直角,甚至连一丝细微的折缝都难以寻觅。对于那些不了解此物的人而言,要想解开此锁,简直如同登天一般困难。然而,明月显然深知此锁的来历和用途,但从她的操作来看,想要轻易解开并非易事。这类高级鲁班锁唯有一条完整解开的路径可循,任何企图通过暴力破坏来解锁的行为,只会导致锁与其中珍贵之物一同损毁。通常情况下,如此复杂的锁内必定藏有价值连城的宝物。不过,单看这锁的外观大小,内部的宝物恐怕不会太大,毕竟锁的精巧结构就占据了约八成的空间,还需预留出一成左右用于焚毁物资,剩下可供放置宝物的空间不足一成。那么,如此狭小的空间究竟能容纳什么样的珍宝呢?

明月摆弄了一个小时也没有解开,就扔在了一边,去看其他的宝贝了。姜皓拿过来继续解,费了三个多小时,终于解开了,明月一看解开也凑了过来。里面的东西很轻,也很小,只有五厘米大小,厚度不到一厘米。是一张特别薄的锦丝卷,放在桌子上,小心翼翼地打开,展开后的丝卷比半张桌子都大,两人着实佩服古人的制锦技术,这算是现在,科技如此发达的情况下,也不可能造出如此轻且薄的锦丝卷。“难怪人们常说,有些技术照比古人不是进步而是退步,眼前的锦丝卷就是明证呀”。锦丝上面写满了细小的小篆文,姜皓趴在桌子上细看之下,惊呼了一声,这是黄石公的奇门遁甲。

姜皓兴奋的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明月,两个人立刻仔细研究起来。但是这些篆文实在是太复杂了,他们根本看不懂其中的意思。

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素纱襌衣,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是迄今所见最早、最薄、最轻的实物衣服。不仅织造精美绝伦,而且通身重量仅49克,可谓轻若烟雾,薄如蝉翼。如果折叠好了甚至可以放进一个火柴盒里。文物保护工作者为了仿制一件1:1的素纱襌衣绞尽脑汁,研究特殊食料,控制蚕的重量,再采用“减肥”后的蚕丝缝制,耗费了13年,终于成功仿制了一件重49.5克的素纱襌衣。

黄石公(约前292年—前195年),秦汉时隐士,别称圯上老人、下邳神人,后被道教纳入神谱。《史记·留侯世家》称其避秦世之乱,隐居东海下邳。其时张良因谋刺秦始皇不果,亡匿下邳。于下邳桥上遇到黄石公。黄石公三试张良后,授与《太公兵法》,临别时有言:“十三年后,在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公即我矣。”张良后来以黄石公所授兵书助汉高祖刘邦夺得天下,并于十三年后,在济北谷城下找到了黄石,取而葆祠之。后世流传有黄石公《素书》和《黄石公三略》。

奇门遁甲是由九天玄女传授黄帝《龙甲神章》而来,书中记载了兵法和奇门遁甲,之后风后将其整理成奇门遁甲,一千零八十局,并发明了八阵图和指南车,最终帮助黄帝打败了蚩尤。奇门遁甲传到周朝姜太公将其简化为七十二局,后来传给了黄石公,黄石公又传给了张良,张良再次改良为十八局,就是现在所运用的奇门遁甲局。奇门遁甲的核心概念包括:“奇门”、“遁甲”。其中“奇”指乙、丙、丁三奇:“门”指休、生、伤、杜、景、死、惊、开八门:“遁”是隐藏的意思,“甲”指六甲,即:甲子、甲戌、甲申、甲午、甲辰、甲寅,而“遁甲”是在十干中最为尊贵,它藏而不现,隐遁于六仪之下。奇门遁甲合在一起的意思就是:将首领隐藏起来,进行攻击和防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