缸体的底部估计都得有几十厘米的直径,这个尺寸的话转盘倒是还可以勉强承受下来。
我来到溪流对岸的那片林子中,之前因为刚下过雨,一些山体发生了局部垮塌,里面露出的就是黄色的粘土。
我来回跑了几趟,将对岸的黄色粘土带回来不少。拿回来以后还需要对其初步的去杂处理,把大颗粒的石子之类的东西排除出去。
因为去杂处理需要加水搅拌成细腻的稀泥才能过滤,所以时间上耽搁了不少。
光是用粗制的藤蔓网过滤那些泥土就花了我半天的时间,过滤好的泥土还得沉淀至少两个小时才能把上层的清水给去除。
为了能够加快稀泥里面水分的析出,我用了不少棕榈树上的棕毛缝制了五六层厚的细密口袋。
那些泥土被我用木瓢舀出倒入这个口袋里面,然后把袋子口折叠几圈封住,用大石头压在上面。
很快水分在巨大的压力下,从泥土之间被挤压了出来。这种方法是我看人家做豆腐时,用模具压豆腐得到的启发。
稀泥的状态和没有加工的豆腐脑比较相似,既然豆腐都可以用挤压的办法来脱水成型,那稀泥应该也没有问题。
用石头压了有五分钟以后,那棕毛口袋上不再有水滴落下,看起来里面的水分含量已经是减少了不少。
我把棕毛口袋打开,这时里面的稀泥果然被挤压成了一坨泥土,和那种和好的陶土状态差不多。
接下来我把剩下那些稀泥也用同样的方法来操作,将它们都脱水成为半干状态的陶土。
将一大坨的陶土放上转盘上,转动起下面的转子,陶土便是在底座转轴的带动下快速旋转起来。
由于这次的陶器体积比我之前做的水缸还大一倍不止,所以陶土几乎是填满了整个底座。
我小心的把底座部分先做出来一个雏形,手里的陶土最多只够一只陶缸三分之一的量。
剩下的部分我只能是先把陶土拍成长条形,一圈圈的往成型三分之一的泥坯上加高,并且中间部分逐步向往扩张一点,使得陶缸有肚子,这样能装的东西也更多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