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笼罩着县衙,赵政在书房内来回踱步,心中反复权衡着前往京城的利弊。突然,他停下脚步,目光投向一旁的苏然,神情凝重地说道:“苏然,你师傅精通看相之术,想必你也有所涉猎。如今我有意进京,身边这些跟随多年的官吏兄弟,我想让你仔细相看一番,瞧瞧哪些人适合随我进京闯荡,哪些人更适合留在清风县继续为百姓做事 。”
苏然听闻,立刻拱手领命,眼神中透露出一丝紧张与兴奋。他深知此事责任重大,关乎着众多兄弟的前程。
第二日清晨,县衙的庭院里,阳光洒在一众官吏身上。苏然站在台阶之上,目光缓缓扫过每一个人。他首先注意到了李县丞,此人平日里兢兢业业,处理政务一丝不苟。苏然仔细端详其面相,只见他眼神沉稳,额头宽阔,印堂光洁,隐隐透着一股清正之气。苏然暗自思忖,李县丞为人正直,且有丰富的理政经验,若能一同前往京城,必能在复杂的官场中助大人一臂之力,于是将他列为进京的合适人选。
接着,苏然看向负责刑狱的张捕头。张捕头身材魁梧,眼神锐利,透着一股英气。然而,苏然观察到他的眉骨略显高耸,性格中似有几分急躁冲动。京城官场波谲云诡,行事需格外谨慎沉稳。权衡之下,苏然觉得张捕头留在清风县,凭借他的高强武艺和果敢性格,更能维护地方治安,保障百姓的安宁。
随后,苏然的目光落在了年轻的文书小周身上。小周生性聪慧,思维敏捷,写得一手好文章。但苏然发现他的眼神中偶尔闪过一丝浮躁,根基尚浅。京城的繁华与官场的复杂,或许会让他迷失方向。因此,苏然认为小周应留在清风县,继续磨练,积累经验,待他日成熟,再谋更好的发展。
就这样,苏然逐一观察着每一位官吏。他时而眉头紧皱,时而微微点头,心中不断权衡着每个人的特质与未来的发展。一天的时间转瞬即逝,傍晚时分,苏然终于完成了对所有人的相看。
他带着写满名字的名册,匆匆来到赵政的书房。赵政正在烛光下翻阅公文,见苏然进来,立刻放下手中的书卷,目光急切地问道:“苏然,相看之事如何?”
苏然恭敬地呈上名册,说道:“大人,我已仔细相看。李县丞、王主簿等十人,或沉稳干练,或才思敏捷,适合随大人进京,在更广阔的天地施展抱负。而张捕头、周文书等人,留在清风县更能发挥他们的长处,继续为这一方百姓造福 。”
赵政接过名册,认真地看着上面的名字,微微点头。他深知苏然的判断并非仅仅依据面相,更是结合了每个人的性格、能力与过往表现。他沉思片刻后说道:“苏然,你的安排很妥当。明日,我便将众人召集起来,宣布此事。无论去留,都是为了更好地为百姓做事。”
第二日,县衙大堂内,气氛凝重而又充满期待。赵政站在堂前,目光缓缓扫过每一张熟悉的面孔,说道:“诸位兄弟,我赵政能在清风县做出些许成绩,离不开大家的支持与帮助。如今,我接到了前往京城任职的机会。这是一个能为更多百姓谋福祉的机遇,但也充满了挑战。苏然已为大家相看,根据每个人的特质,做出了去留的安排。无论留下还是跟随我进京,都是为了践行我们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初心 。”
众人听闻,纷纷表示理解与支持。被选中进京的官吏们,眼中闪烁着兴奋与期待的光芒,他们深知这将是一段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旅程。而那些留在清风县的官吏,也同样坚定,他们决心守护好这片土地,继续为百姓服务。
在赵政决定奔赴京城的消息如春风般传遍整个清风县后,百姓们的内心便被一种复杂而深沉的情绪所填满。他们既为赵大人能获此良机,得以在更广阔天地施展抱负而深感欣慰,又因即将与这位爱民如亲、情同家人的父母官分别,而陷入无尽的怅惘与不舍。
终于,到了赵政出行的那天。天色尚早,黎明的曙光才刚刚穿透薄雾,清冷的空气里弥漫着淡淡的哀愁。县城的主街上,早已被送行的百姓挤得水泄不通。人群似潮水般涌动,密密麻麻,从街头绵延至街尾,宛如一条眷恋不舍的巨龙,紧紧盘绕在这条承载着无数回忆的街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