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如拍照发过来时,司雨正和王诗讨论多书名测试功能。
“按你这个方案,岂不是同一本书,读者前后会看到不一样的书名?”
王诗非常认同司雨的方案,就这一点想不明白。
书籍推流会持续很长时间。
某个读者,对同一本书,20万前,看到的是A书名。
20万字后,看到B书名,以为是新书。
兴致勃勃点进去,看半天,发现自己看过。
又看到C书名,打开一看:我晕,又是同一本。
这岂不是拉低了阅读体验?
司雨放下手机,解释说:
“不会,多书名测试,只测试没有阅读过的新读者。”
“看过的老读者,大数据会做标记,哪怕书名做变更,他看到的书名也不会变。”
见王诗听不太懂,司雨起身,坐到王诗大班台,举例:
“你是一位读者,看到某本书是A书名。”
“这本书做过多书名测试后,书名改成B。”
“你在书测前看过这本书,那无论什么时候,你永远看到得是A书名。”
“书测后看到的读者,则永远看到得是B。”
王诗焕然大悟,追问:
“同一本书,会根据群体,实时展示不同书名?同一时间,会有多个书名在分发?”
“对。”
“书名和封面是配套的,读者也会看到不同封面?”
“对。”
王诗眉头紧皱,想到一个可能:
“万一两个认识的人,讨论两本书,讨论半天,发现是同一本?”
司雨摸摸鼻子:“不得不说,有这种可能“。
耸肩,轻松随意:“那又怎样?这种概率很小。”
王诗说的情况,确实存在。
番茄的读者曾在书籍讨论群里吵架,说自己追的书更好看。
吵得脸红脖子粗。
最后发现,两人说得同一本书。
神奇得是,无论你怎么更改看到的路径,从推荐榜进去也好,从书荒广场进去也好,从书城也好。
两人看到的书名都不一样,是各自那一个。
除非你用新账号。
这时他们才明白,番茄会用大数据给读者账号打标签,把同一本书展示不同书名。
和丑团利用大数据,根据用户的消费记录和经济实力,把用户分为三六九等的行为一样。
同一个商品,可能展示出不同价格。
屌丝看到的五块钱商品,在中产眼里可能会变成七块钱。
一句话定义:大数据杀熟。
多书名测试的底层原理、逻辑,和它一样。
最终实现“千人千面”的多书名效果——同一本书,不同标签的读者看到的书名封面不一样。
这个时候,大数据杀熟还没流行,会在今年逐渐蔓延开,愈演愈烈。
王诗现在不好理解这个逻辑,理所当然。
如果她在2023年看到司雨的方案,肯定秒懂。
这就是跨时代的见识、阅历带来的认知碾压。
王诗彻底搞懂了底层逻辑,问:“你计划什么时候上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