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君臣同心

一个寻常的早朝上,突然传来紧急军报:清军在淮河集结,疑有南下之势。

朱聿键正要下令调兵,忽然想起李修然定下的规矩:军国大事须与太上皇共议。

"传令太上朝议事。"他当即宣布暂停早朝。

片刻后,太上皇寝宫的议事厅内。

"根据细作回报,敌军主力约八万,"朱聿键展示军报,"请太上皇示下。"

崇祯帝仔细研究地图:"这个时节发动进攻,必有蹊跷。"

李修然在一旁补充:"确实可疑。去年此时也有类似动向,最后证明是虚张声势。"

"臣以为,"一位将领建议,"当立即调集淮军迎敌。"

"不可,"崇祯帝和朱聿键异口同声道。两人相视一笑。

"淮军是我们的主力,"崇祯帝解释,"不能轻易调动。"

朱聿键接上:"不如派轻骑侦查,同时布置水师,切断他们的粮道。"

李修然暗暗点头:这种君臣默契,正是他期待的。

几天后,探报传来:清军果然是虚晃一枪,真正的目标是江北的粮仓。

"多亏太上皇和陛下都没上当,"众臣赞叹,"否则主力一调,粮仓就危险了。"

崇祯帝谦逊道:"这是聿键指挥得当。"

朱聿键则说:"全赖太上皇经验丰富。"

危机解除后,两宫举行家宴。

觥筹交错间,崇祯帝感叹:"记得当年在北京,朕每次决策都是孤立无援。若早有这样的商议制度..."

朱聿键认真道:"叔父的教训就是我们最好的借鉴。"

李修然适时提醒:"所以说,制度的价值就在于此。它能让决策更周密,也能让君臣更亲近。"

次成功化解军事威胁,在朝野引起很大反响。

"你们发现没有,"吏部侍郎对同僚说,"自从实行双重朝议,朝廷的决策明显稳妥多了。"

"是啊,"兵部尚书附和,"太上皇的经验加上新君的魄力,配合得天衣无缝。"

李修然又提出了完善建议:

"不如将双重朝议的经验总结成制度,写入《南明政要》?"

崇祯帝赞同:"好!这样可以给后人借鉴。"

朱聿键补充:"也可以防止将来有人破坏这个好制度。"

京城茶楼里,说书人正在讲述这次军事危机的处理。

"你们说,为什么南明能够中兴?"说书人问听众。

"因为君臣同心啊!"台下有人答道。

"对!不像当年景泰帝和英宗那样..."说书人话未说完,已有听众心领神会。

这天夜里,李修然在日记中写道:

"今日得见两位帝王如此默契,不禁想起当年土木堡之后的兄弟相残。历史给了我们警示,而聪明人会从中吸取教训。看来,这就是历史最大的意义。"

崇祯帝也在私札中感慨:

"与其独断专行,不如博采众议。与其疑心生暗,不如坦诚相见。朕今日才真正明白了为君之道。"

朱聿键则在御制诗中写道:

"君臣一心天下安,古鉴今昭启新篇。"

这次成功的合作,让双重朝议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巩固。

不久后,南明朝廷又陆续推出了一系列制度创新:

- 设立君臣联席会议

- 建立决策咨询机制

- 完善监督制衡体系

正如李修然所说:"制度的生命力在于实践。南明的两位帝王用实际行动证明,历史的教训是可以转化为进步的动力的。"

春日清晨,御花园里。

崇祯帝正在教朱聿键修剪梅花。

"修枝要看枝干走向,"老帝王耐心指导,"就像治国要顺应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