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世元眼睛微眯,似是心有计较,话语之中更是颇有遗憾,这般“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办法,他平时是绝对不会用的,“爱兵如子”这句话,在冀洲军营中,可不是一句空话,至少他表面上做得很好。
但杨毅以一敌五,先后杀退三名武学大师的身手,的确吓到他了,若是让杨毅近身,他自觉是性命不保,想到这里,庞世元不由挥了挥手,让中军本阵向后退了两百步,令得后军压了上去。
足足五万人的大军,在杏山之下如同一条蜿蜒曲折的长龙,放眼望去“乌央乌央”的一片,全是“冀洲军”的人影。
“冀洲军”的本阵前军忽然左右一分,原先的弓弩大队按照固有的路线自两侧绕后,将另一股兵力让了出来,仅凭他们这井然有序的后撤分兵,便知道这是一支训练有素的强军,并非什么临时组建的“乌合之众”。
这股兵力人数不多,只有三千人左右,但皆是高大魁梧的汉子,瞧着面目似有蛮族的影子,疑似是与蛮疆地域混血的大乾人。
实际上大乾王朝虽然排斥异族,但王朝本身对大乾人并没有明确的血统歧视,在北疆地域也有许多“杂戎”以大乾人的身份安居乐业,只有少数地区因为遭受了戎狄战祸而迁怒于有戎狄血统的人。
但是在冀洲治下,类似的“杂蛮”却并没有遭受异样的待遇,庞家经营“冀川西岭”数百年,可以说是土皇帝一样的存在,在他们家族的治令之下,甚至隔绝了许多来自大乾王朝中关于异族的排斥目光。
这些拥有蛮族血统的大乾人,天生就拥有更强壮的体魄,运动方面也更加擅长,只是在学习文字、艺术方面没有特长,而且头脑单纯,可以说是战士的最优选择。
当然,“蛮族”血统并非没有缺陷,他们难以操控“虎枭”,无法成为冀川骑兵,也是其中之一,由此,“飞虎军”为他们贴身打造了一袭“铁甲”,号称“铁甲战兵”。
这副厚重的“铁甲”比起“天工司”出品的“连携战甲”自然差了很多,但足够结实,能够抵御强大的冲击和锋矢。
三千“铁甲兵”皆是步卒,脚上蹬着一双皮实的靴子,直到膝盖位置,上面有零星的护片,防御着箭矢对关键部位的袭击,但又不妨碍行动。
身上的披挂并非是一体式的,由裙甲、胸甲、肩甲、面甲,四部分组成,如此一来就显得特别沉重,连移动起来都不是很方便,更别提使用威力强大但十分沉重的大型武器。
所以“铁甲兵”用得武器很有特色,只是两条锁链,杨毅初瞧时,还以为是一对“镣铐”,实际上类似“流星锤”一样的兵器,但是可以拆分开来缠在手腕上,锁链另一头则是一颗拳头大小的实心铁球,随手一挥,便能在近身处砸出一个大坑来,威力不可小觑。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关键是为了克制骑兵,这两条链球还可以扣在一起,变作一条投掷出去,如同绊马索一般对骑兵冲锋形成干扰攻击。
可以说“铁甲兵”充分发挥出了“杂蛮”的优势,同时补足了一部分短板,除了速度之外,在正面战场上很难碰到敌手,历来都是庞世元当做“杀手锏”一样的底牌,没想到只是与杨毅所率领的“火凤军”初次见面,就被逼得使出来。
距离“铁甲兵”不过三十步距离,眼见就要冲到这些人形堡垒的脸上去时,却见那些最前排的“铁甲兵”熟练的将链锤互相一扣,然后甩动起来,积累一定势能,便往马足方向扔过去。
这东西只要一缠住马足,便会立即引起连锁反应,在惯性使然下,战马必然倒地,还会拖累后续的冲锋部队一起遭殃,而“铁甲兵”固然会受到猛烈的冲击,但是凭借厚实的盔甲,能够将损失降到最低。
杨毅只是瞧了一眼,便已经将“铁甲兵”的战术了然于胸,就在对方掷出“链锤”之际,杨毅忽然打了唿哨,手中“丈二明阳槊”往左引,张奎自然而然的向右偏移,锋矢阵变作大雁阵,一队骑兵变作两队左右分开。
如此一来大部分“链锤”都扔了个空,杨毅变阵的速度极快,在这种高速冲锋状态下变阵迂回,有种跳到了半空中忽然无视物理定律左右横移的诡异感觉,但看在卫子旭与庞世元这些擅长兵略的人眼里,无不是倒吸一口凉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