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第五节参观清华北大等名校

小主,

五明和同伴们来到清华学堂,同伴说,“这里也是清华大学最古老的建筑之一,青砖红瓦,坡顶陡起。具有德国古典风格的建筑,1925年,清华在此设立了国学研究院,着名的四大导师,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曾经都在这里讲课授教。西式的建筑,中国的文化,形成了清华大学中西融合,古今贯通的办学风格。”

五明和同伴们在这里拍了照片。终于找到朱自清写散文的地方啦,同伴说,“这里呢就是清华大学里面朱自清笔下《荷塘月色》的创作地——近春园。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火烧圆明园,近春园内所有的房屋基本上都化为灰烬,沦为荒岛,1927年仲夏,朱自清教授呢感于事变,夜不能寐,走出家门,来到这一带散步。突然就来了灵感以及精妙的构思和生花之笔,在这里写下了着名散文《荷塘月色》,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的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同伴问五明,“你还记得荷塘月色吗?”五明回答说,“读师范的时候学过的。”

五明和同伴们来到了清华大礼堂,同伴说,“这里呢就是被视为清华园中最具有光荣历史的建筑物之一,清华大礼堂。它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了,见证了诸多爱国运动的激情出发和胜利凯旋,也见证了很多清华学子他们的开学典礼跟毕业典礼。它跟清华的图书馆以及科学馆还有体育馆合并成为清华园内的四大建筑,看起来高大,雄伟,霸气,又富有满满的历史年代感,清华已经七十多岁了,它见证了清华的成长,也见证了清华学子的成长。”

五明向往清华大学,特别的感慨,五明当年梦想就是想上这样的大学,可惜理想与现实差距太大了。但愿五明的后代子孙能帮五明圆这个梦想,考上清华、北大金榜齐名。

五明和同伴们来到了主楼的大厅,参观了大厅内的一些展品和文物。其中,最令五明印象深刻的是一块清华大学的奠基石。这个奠基石是清华大学的创始人,梅兰芳先生亲手刻制的,上面雕刻着“清华学堂”四个字,至今保存完好。

参观结束后,五明对清华大学的实力和文化底蕴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这次参观让五明感受到了清华大学的魅力,也让五明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和憧憬。

五明和同伴们还了在清华大学租的自行车。又乘公交车车来到了北京大学校园,首先游览了校园内的一些景点,如钟楼等。这些景点都充满了历史和文化的魅力,让五明和同伴们深深感受到了北京大学作为中国着名高等学府的深厚底蕴。

接着,五明和同伴们参观了北京大学的一些历史建筑和学术机构。其中,最让五明印象深刻的是故宫博物院北大文化展。在这里,五明欣赏到了大量珍贵的文物和艺术品,如瓷器、书画、古代文献等等。这些文物和艺术品不仅展现了中国古代文明的精华,同时也展现了北京大学作为中国高等教育和文化研究的重要中心的深厚底蕴和学术实力。

五明和另外两个学员走进了北京大学,同伴说,“这里呢,就是所有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够考进来的北京大学。”同伴问五明:“你知道北京大学里面究竟长什么样吗?”五明说,“以前只是在广播、电视里、报刊、杂志、书本上看见、听见过,和文字描写过,还真没有到实地来过,不知道北京大学里面长什么样子”。同伴说:“走吧,我们现在已经进来了。”同伴说:“北京大学,它是创办于清朝光绪年间公元1898年,原名叫“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为中国培养了很多重要人才,19 17年着名教育家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他提出了“寻思想自由原则,去兼容并包主义”,对北京大学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当时的学术繁荣。”

同伴说:“来到北京大学有三个地方一定要去,也就是北大有名的“博雅塔”,“未名湖”和“北大图书馆”,简称“一塔湖图”。

五明和同伴来到形似一座塔的前面,同伴指着它说:“那里呢就是北京大学里面非常有名的博雅塔”,同伴问五明:“看着外观是不是非常的漂亮?”五明说:“是的”。同伴说:“它的功能呢可能跟普通的塔完全不一样。它最早其实是一座水塔。”同伴说,“1924年7月,燕京大学为了向全校供水,急需修建一座水塔,当时就有人提议在古典建筑群中应该建一座古塔式的水塔,才能够使景观与未名湖畔的风景相协调,因为古塔在中国古代大多数是建于寺庙之内,有人觉得在北大校园里面建筑古塔,可能不太合适,这个建议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后来校方向当时的社会名流征求意见,得到了广泛赞同,后来才决定建那座塔式的水塔,并且后来取名为博雅塔。”同伴说:“博雅塔建筑风格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五明问同伴:“博雅塔的塔形为什么八边形?”同伴说:“据说是象征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八个方面,音乐、舞蹈,戏曲,绘画。书法、篆刻、印章和茶道。”同伴说:“这个博雅塔主要是由当时燕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承光先生兴建的,所以被命名为博雅塔。”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五明和同伴来到一个湖边,同伴说:“这里就是北大里面的未名湖了,也是很多游客来到北大参观的时候,很想来的一个好地方。因为名而名扬天下,当年钱穆先生把它取名‘未名湖’。”同伴说:“1784年,也就是乾隆49年,这里曾经是圆明园中的‘苏春园’。乾隆皇帝曾经把这里赏给了大臣和珅,‘苏春园’从此就成为了和珅的花园。和珅在此大兴土木,把该园原本的稻田呀,水池呀,全部都扩大成为了湖泊,并且挖出的泥土在我们身后这个位置堆成了一个小山。把它建成了当时北京的一处很大的园林,号称是京师第一私人园林,鼎盛时期,这里面房屋大概就有1000间以上,圆中最大的湖泊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未名湖了,而后又在湖上建了一个牌坊,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基脚。它是按圆明园当中的皇家四方的样子来行建造的,所以跟当时圆明园当中整个这个造型规制都是一致的,在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这一次浩劫当中,和珅所建的这个牌坊完全遭到了破坏,包括上面的建筑全部都是荡然无存,只留下了这个孤零零的基脚,如今我们能看到的这一件。”五明和同伴来到一口悬吊的钟前面,同伴说:“来到北京大学,记得一定要来看一看这口百年老钟,这是以前的燕京大学所使用的宝石钟,这口钟是在1896年铸造成的,钟上面刻写了满文和汉文两种文字,写着大清国丙申年八月制,也就是距今已经快有90年多的时间了,算起来呀,大概比现在的北大年纪还要大,据说这个铜钟最早是北洋水师报时所用的,1900年差点还被抢了,1929年开始被用作报时的校钟,所以当时北京大学的行政执行委员会每天早上的6点~晚上11点是撞钟的时间,那之后因为当时的燕京大学跟北京大学合并,并入了北大,所以这口钟就出现在了北京大学的校园内。”同伴说:“看见钟也希望我们可以终身平安。”五明和同伴说,“那是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