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在周边旅游 第一节 游览隆昌石牌坊(续2)

又一个星期天到来了,五明和晓萍带着儿子佳佳,并和永洪一家,去参观一座隆昌石牌坊。这座石牌坊位于四川省内江市隆昌县金鹅镇南北二关(成渝古驿道古关隘),现存清代时期的石刻牌坊群堪称中国石牌坊之冠。

他们乘坐工厂到隆昌的公交车来到县城后,再步行一公里到达了牌坊所在地。这是一座功德坊,上面刻满了精美的图案和文字,记载着古代人们的功绩和荣誉。五明和晓萍仔细地观察着每一块牌坊,感受着历史的沉淀。儿子佳佳则对这些古老的建筑充满了好奇,不停地问东问西。而永洪一家也被这些壮观的石牌坊所震撼,纷纷拍照留念。

郭王氏功德坊坐落于隆昌县城南的土地坎云峰关外,它始建于清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的腊月,乃是为了表彰和纪念那位乐善好施之人——诰封中议大夫、遂宁县教谕郭人镛的妻子浩封淑人郭王氏而建。这座牌坊的建立,并非由官方出面操办,而是由郭王氏的子孙们谨遵皇帝的旨意,自行建造而成。

郭王氏出生于泸州举人之家,其祖父是湖北安襄观察使王方山,父亲则是同知王双峰。自幼时起,她便熟读诗书,颖悟过人,对于规范礼节更是极为看重。她言辞谨慎,行为端庄,侍奉公婆尽心尽力,帮助丈夫勤奋学习,尊敬长嫂,事必躬亲,无论大小事务都亲自处理,因此得到了家族上下的一致称赞。

永洪耐心地向众人解释道:“这‘举人’乃是中国古代地方科举考试中试者的称呼。其原意是指那些被推举到京城参加会试的人,也可以说是所有应考者的通称。在唐代,各个地方的乡试合格者需要进京参加会试,因此才有了这个称谓。而到了宋代,则成为乡试各科中试者的统称,通常被称为举子。不过,宋代的举人在被解送进礼部之前,还必须经过一次考试,有点类似于后来的乡试。如果举人在礼部的会试中落榜,仍然需要再次参加乡试,才能继续参加下一次的会试。一旦举人通过会试登科,就可以直接授予官职,但他们并没有‘出身’,也就是没有正式的进士身份,可以免除劳役和赋税等义务。这种情况在金代和元代也是一样的。到了明代和清代,举人则专门用来指代乡试中的合格者,并成为一种出身资格,意味着他们已经初步具备了进入仕途的资格。清朝末年,除了文科举人和武科举人外,还出现了法科举人和理科举人等新的科举类别。然而,自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起,中国的科考制度正式宣告结束。尽管如此,对于那些留学归来的学生们,政府会对他们进行考试,并根据成绩给予相应的奖励。其中,最优秀的学生将被授予进士出身,而成绩优良和中等的则分别获得举人出身,并各自加上特定学科的称号。”

永洪说,“举人这个身份意味着通过了全省范围内的科举考试(乡试)并且合格。它还有一个别称叫“孝廉”。乡试通常每三年举办一次,由于时间安排在秋季,因此也被称为“秋闱”。主持乡试的官员通常是进士出身的各部官员或者翰林学士,而监考则由各省的行政长官担任。

参加乡试的考生必须具备秀才的资格。考试地点位于各个省份的贡院。乡试分为三场,考试内容包括八股文、试帖诗、表、判、论以及策等。试卷需要经过专人抄写后才能交到考官手中,以防止作弊行为。一旦确定了及格的人员名单,就会在巡抚衙门门前张贴榜单。因为这时正值桂花盛开,香气四溢,所以这张榜单也被称为“桂榜”。中了举人也意味着一只脚已经踏入仕途,日后即使会试不中也有作学官、当知县的机会。”

永洪说道:“这‘观察’啊,乃是清代对道员的一种尊称呢!话说回来,在唐代中叶以后,当时并没有设立节度使的各个道都设置了‘观察使’,这可是州以上的高级长官呀!到了清朝的时候,又分为守道和巡道两种,每一个省份内都会设有某个专门的项目,他们的地位有点像唐朝时期的观察使哦!后来人们发现这些分守、分巡道员也负责管理府州事务,于是就借用这个称呼来尊称道员啦!”

永洪详细地说道,颖悟这个词的意思是形容一个人非常聪明,具有很强的理解能力和悟性。就像《晋书·王戎传》中所描述的那样,王戎自幼就聪颖过人,神情气质都显得格外出色。明代的徐渭在《陈山人墓表》中也提到,陈山人天生聪慧,与众不同,十几岁时便已经对古代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小谢》里更是描述了一个非常聪颖的人物,一经教导便能领悟,只需指示一遍,无需再次询问。

接着,永洪进一步解释道,郭王氏是郭玉恋的二儿媳妇,她深受公公乐善好施精神的影响,乐于助人。她的丈夫郭人镛曾经担任过遂宁县的教谕一职,但上任仅三个月后,因为父母年老生病需要照顾,他毅然辞去官职回到家乡,承担起家庭的重任。而郭王氏则全心全意地协助丈夫处理家务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郭人镛是一个心系故乡、热衷于慈善事业的人。他的妻子郭王氏也非常支持他的善举,不仅如此,她还亲自捐赠了两千两银子,用于购置田产,以确保育婴堂有足够的资金来照顾和养育婴儿。由于郭王氏的慷慨解囊和乐善好施,郭氏家族的成员们决定请求朝廷为她建立牌坊,以示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