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在周边旅游 第一节 游览隆昌石牌坊(续2)

永洪表示,早在1909年的时候,中国就已经有了采用“横行”排版的书籍。而这本书的名字叫做《音韵记号》,其作者正是刘世恩。一直以来,刘世恩都是倡导文字改革的先驱者。在他的书中,详细地讲解了拼音方案,并自称是“无师自通字,兼识汉字”。

1915 年,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时刻来临了——《科学》周刊创刊号正式出版。这本刊物不仅带来了科学知识的传播,更引人注目的是,它首次将汉字以“横行”的方式排列。这一举动宛如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层层涟漪。

永洪说,时间来了 1919 年,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新青年》杂志编辑钱玄同,写下了一封致陈独秀的公开信,并将其刊登在《新青年》1919年3月第3期上。在信中,他针对汉字“竖改横”的做法,提出了自己深刻而富有说服力的观点。他以独特的视角指出:人的眼睛是左右并列的,而非上下重叠。试着站在房间里,横向观察左右,会感到非常轻松;但若纵向观察上下,则需要不断俯仰,相当费力。通过这个例子,可以明显看出阅读横行文字比竖行文字更为容易。而且,无论是汉字还是西方文字,人们用右手写字时,必然是从左到右书写,很少有人从右往左写。这一观点犹如一把钥匙,打开了人们对于汉字排版方式的新思路。汉字书写一直以来都是从上到下、从右到左排列,但这种传统的书写方式在近代开始受到质疑。有人认为,这种书写方式效率低下且不便于阅读。其中,钱玄同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的观点引起了广泛关注。他认为,汉字书写应该借鉴西方的书写方式,从左到右横向书写,这样更方便快捷。

永洪说,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支持汉字横写的改革。钱玄同更是连续发表多篇公开信,积极倡导“竖改横”的主张。这一主张逐渐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同,并最终被社会所接受。

在1952年的第一届全国政协二次会议上,陈嘉庚提出了一项重要的议案:建议书籍采用从左到右的排版方式。这项议案经过讨论后获得通过,标志着汉字横写改革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1955年1月1日,这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日子。《光明日报》正式采用横排的形式出版发行,成为国内首家全面推行汉字横写的报纸。这一举动不仅展示了报社对改革的决心,也为其他媒体树立了榜样。当天的《光明日报》还专门刊登了一篇名为《为本报改为横排告读者》的文章,解释了这一变革的原因和意义。

永洪说,在文章中,《光明日报》强调了现代中国报刊书籍的排版方式应当顺应时代潮流,根据现代文化的发展需求以及人们的生活习惯进行调整。他们坚信,汉字横排横写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

这一转变对于当时的社会来说是一次重大的突破,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创新与传承。如今,汉字横写已经成为主流,无论是在印刷品还是电子设备上,都能看到横排的汉字。这次改革不仅仅是一种排版方式的变化,更是对文化交流、教育普及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光明日报》作为先驱者率先实践之后,到了1955年11月,中央级别的17种报纸当中已经有13种改成了横排。1956年1月1日,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人民日报》也正式改为横排,这一举措引发了全国范围内的热烈响应。

1956年,中国所有的学校课本都开始采用从左到右的横排版式,这意味着延续了几千年的识字竖排阅读习惯画上了句号,一个崭新的时代就此拉开帷幕。识字横读的新时代正式开启。

永洪提高嗓音道,然而,有趣的是,中国的识字横读现象最早竟然出现在隆昌城内的一座牌坊之上。这座牌坊上的文字从左到右的独特排列方式究竟是纯属巧合,还是有人故意为之呢?这个谜题至今仍然悬而未决,无人能够成功破译。它仿佛是历史长河中的一颗神秘明珠,等待着后人去揭开那层神秘的面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