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全神贯注地投入到了对写作知识的进一步学习当中。这一次,他将重点放在了文体的深入探究之上。其中,通讯这种文体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和关注。
通讯,作为一种重要的新闻体裁,其特点鲜明且独具魅力。首先,真实性是通讯的基石,所描述的事件必须基于确凿无疑的事实;其次,报道速度之快也是其显着特征之一,能够让读者第一时间获取最新鲜的资讯;再者,评论性使得通讯不仅仅局限于陈述事实,更能引导读者对事件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
在表现手法方面,夹叙夹议被广泛运用。通过叙述与议论的有机结合,可以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现事件的来龙去脉以及其所蕴含的深刻意义。同时,通讯还具备直接揭示内容思想意义的功能,使读者能够快速领会作者想要传达的核心观点。
此外,通讯还有着很强的文艺性。它可以灵活采用多种多样的表达方式,巧妙地展开故事情节,并精心描绘出细腻入微的细节之处,从而让文字变得更加流畅优美,富有感染力。
常见的通讯类型丰富多彩,包括人物通讯、事件通讯、概貌通讯、主题通讯、小通讯以及小故事等等。这些不同类型的通讯各有所长,满足了人们对于各种信息和故事的需求。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大多数通讯都属于文艺通讯,但也存在一些像经验通讯这样的新闻通讯,它们同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报告文学,乃是一种独特且别具魅力的文体,犹如一座桥梁,横跨于新闻与文学这两片广袤领域之间。在西方国家,人们将之称为“报告”;而在苏联,则被唤作“特写”。
顾名思义,“报告文学”具有两大显着特点:其一为“报告”,其二乃“文学”。首先,所谓“报告”,意味着必须以真实为基石,如实反映人物或者事件的本来面貌,不得有丝毫虚假成分掺杂其中。然而,仅仅做到真实还远远不够,这就引出了“报告文学”的第二个关键要素——“文学”。
这里所说的“文学”,并非简单地指运用华丽辞藻堆砌而成的文字游戏,而是要借助文学的巧妙构思来布局谋篇,运用文学的精妙手法(当然,需注意排除虚构和夸张这两种手段)去刻画描绘,再佐以文学那优美动人的语言风格来呈现整个故事。如此一来,方能打造出一份关于人物或事件的逼真“报告”。
更重要的是,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应当能够生动鲜活地“再现”生活中的种种场景,让读者仿佛亲眼目睹书中之人的一颦一笑,亲耳聆听他们的言谈话语,亲身感受所处环境的氛围气息,从而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此外,报告文学的写作方式可谓灵活多变,不拘一格。它可以借鉴小说的叙事结构,营造跌宕起伏的情节;也能采用政论的犀利笔锋,深入剖析问题本质;还能够效仿散文的抒情写意,抒发真挚情感;又或是模仿通讯的简洁明快,迅速传递核心信息;甚至可以像随笔那样自由挥洒,展现作者的个性风采;就连电影剪接式的蒙太奇手法都可融入其中,增添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五明经过深思熟虑后认为,消息与通讯之间存在着显着的差异。他形象地将消息比作发送“电报”,简短而扼要;而把通讯视为书写“信件”,详尽且深入。通讯往往以具体事件为核心来引入相关人物,重点突出所描述事物的“先进性”;与之不同的是,报告文学则更多地通过展现人物来带动整个事件的发展,力求营造一种更为强烈的“立体感”。
除此之外,史传文体同样也是“记叙”类别中的一个关键品类。正如古人所言:“叙事起于史官”以及“叙事实出史学”,这些观点清晰地揭示了史传文体和“记叙”之间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深厚渊源。这种亲密关系使得史传文体在记录历史、讲述故事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成为传承文化、铭刻记忆的重要载体之一。
村史、厂史、校史以及学术发展史等等,它们都是史传这一体裁中的一些具体类型和表现形式。对于此类文章而言,有一系列严格且重要的要求需要被满足。首先,所涉及到的事实必须详尽而具体,不仅如此,这些事实还应当充足且真实可靠。因为只有通过展现“事实”自身所蕴含的强大说服力,才能让读者真正信服并深入理解其中所传达的内涵与价值。其次,这类作品还要清晰地呈现出历史发展的脉络与轨迹,即在保持连续性的同时能够突出不同阶段之间的特点与差异。所以,其叙述方式应该巧妙地将议论融入到对史实的描述之中,也就是所谓的“寓论于史”。并且,为了更好地体现出历史的厚重感和客观性,通常会采用一种简洁明了但又不失含蓄深邃的“史家”笔法来进行撰写。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在评价人物或事件时,一定要把握好褒贬的尺度,做到既不过分夸赞也不刻意贬低,始终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去对待每一个细节。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如今,我们正处在一个生产建设飞速“起飞”、人民生活水平节节攀升的全新形势之下。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各个部门和单位积极开展编写“史”书、记录“实”况的工作,并将这些宝贵的资料妥善积存起来形成“信息库”,具有极其深远而重大的意义。它不仅有助于我们回顾过去的经验教训,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更能为未来的规划与决策提供坚实有力的参考依据,推动各项事业不断向前迈进。
人物传记作为一种历史悠久且底蕴深厚的文学体裁,承载着岁月的痕迹与人类智慧的结晶。它不仅需要生动地描绘出特定时代的独特“风貌”,包括政治局势、经济状况以及文化思潮等方面;还得细致入微地刻画当时人们生活中的种种“习俗”,如饮食起居、节庆礼仪乃至日常娱乐消遣等细节。同时,对于整个社会所弥漫的“风气”也需精准把握,无论是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还是消极萎靡的不良现象都应如实呈现。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人物活动的广阔“舞台”,并为之染上一层鲜明而厚重的“底色”。
在撰写人物传记时,对于传主的活动和事迹必须保证绝对的真实性和细腻性。既不能过分美化他们的形象而掩盖其缺点,亦不可恶意贬低或隐瞒其优点,务必做到“不虚美,不隐恶”。只有如此,才能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以最本真的姿态呈现在读者面前,让他们仿佛能够从字里行间看到那些人物“跃然纸上”般栩栩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