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姝一行人一路风餐露宿,终于在七月初到了北关。
一进入临北道,入目便是沃野千里。
地里小麦已经收割,黍子尚未成熟,沉甸甸、黄澄澄的穗子压弯了黍杆。
还有一些种植豆子的百姓在割豆。
小山一样的豆秸跺在牛车上,或者捆牢了用扁担担着,运出地头,运到平坦处,晾晒至干透了,再用梿枷将豆子捶落。
一年的收成就到了百姓的粮仓中。
日落时分,秦姝等人在一处小县城安顿下来。
莫老五去租了客栈,朱志跟着店小二安顿马车。
秦姝闲来无事,洗漱过后,便与阜瑥去街上转转。
边关小镇,战争是常事。
街边矮墙上,还留着刀剑箭矢、火烧烟熏过的痕迹。
天气炎热,悠然自得的百姓们还在街边闲逛。空气弥漫着羊膻味、汤面味,全不似京城的脂粉香。
而且这里卖脂粉的店铺也少。
大多都是卖吃食、肉类、酒肆、茶楼和铁铺。
秦姝闻着街边的香味,肚子咕噜噜一阵响。
她拉着阜瑥的手,在一家汤面馆前坐了下来。
阜瑥扬声唤道:“店家,来两碗汤面。”
店家将雪白的帕子往肩上一搭,“好咧,客官稍等。请问您要辣汤、酸汤还是原汤?”
秦姝与阜瑥对视一眼,问道:“这辣汤和酸汤,怎么讲?”
店家笑道:“客官不是本地人?这辣汤,自然是用辣子做得浇头,酸汤则加了醋。客官底汤要羊肉汤、猪肉汤还是清汤?”
这么丰富?
秦姝笑道:“羊肉底汤,加一点辣子。”
阜瑥道:“我是猪肉底汤,放点醋。”
店家笑眯眯地看着两人,“男子喜醋,疼娘子咧。客官一看就是知冷知热的好郎君。”
秦姝惊奇,小声问阜瑥,“他如何知道?”
阜瑥忍不住笑了,“他眼神儿好。”
秦姝一歪嘴,轻轻“嘁”了声。
等了没多久,两碗热腾腾的面就端上了桌。
汤里果然是加了辣椒。
没想到短短两年半的时间,辣椒已经传到了北关,并且上了百姓的餐桌。
红红的辣椒油浮在白汤面上,煞是好看。
羊肉味儿很鲜,带着辣椒味儿一冲,直把人的口水给勾出来了。
阜瑥的是猪肉面。
白色的汤面上覆着厚厚一层五花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