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过是用来搪塞朝廷的说辞罢了!
想到这里,孙传庭便不自觉加重了呼吸,转而满脸肃穆的看向案牍后沉默不语的天子。
难道说,在整饬京师大营之后,天子打算对南京大营动手了?
见眼前文官一脸的如临大敌,似是明白了什么,案牍后的天子轻轻颔首,脸上露出了一抹满意之色,并从案牍上拿起一封奏本,经由身旁的王安交到孙传庭的手上。
"济宁乃运河重镇,但其当地的文武官员却沆瀣一气,不仅与白莲贼贼人暗中联系,更是利用运河之便,公器私用,中饱私囊,已然被朕拿了.."
趁着孙传庭一目十行,翻阅手中奏本的当口,天子飘忽的声音再度于暖阁中响起:"朕已委任前南京户部右侍郎李养正为漕运总督,总领运河大小事务,提督漕军.."
"但是漕运积弊多年,漕军早已名存实亡,不堪大用呐.."
所谓"漕军",便是国朝初年,负责维系运河平稳运转,并押送漕船进京的士卒们,直接隶属于漕运总兵统率,巅峰时兵力高达二十余万,几乎能够与九边重镇相提并论。
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各种各样原因的影响下,这些本是负责押送运船的"漕军们"也不可避免的遭受了和地方上卫所官兵同样的境遇,不得不沦为军户将校的"私兵",或是仅有军籍,但却领不到半点俸禄,只能在运河上迈些力气维持生计的船夫水手。
至于押送漕船的重任,则是平稳过渡到了各位高官显贵府中的家丁身上,几乎完全摆脱了朝廷的控制。
尤其是在万历末年,东林魁首李三才上书裁撤漕运总兵一职,并且被迫辞官还乡之后,维系大明南北直隶数百人生计的漕运更是被南直隶的诸多势力把控。
即便他即位以来,通过不断整饬军务以及掣肘宗室藩王的方式,导致漕运"公器私用"的现象有所收敛,但朝廷中枢依旧难以完全掌控。
遥想那白莲贼首徐鸿儒叛乱起兵的时候,仅仅是攻占了山东境内的夏集,便导致整个漕运中断了半月之久,险些引发更大的骚乱。
"朕听闻爱卿家世渊博,自幼便能文能武,连杨肇基和满桂两位宿将都对爱卿赞不绝口。"
"还望爱卿日后到了济宁,好生操持一番,莫要辜负了朕的厚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