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仁在咫尺——孔子论仁的可得性

原文: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解读:

一、原文释义,启迪智慧

孔子说:“仁难道离我们很远吗?只要我想要去行仁,仁就会到来。”

首先,“仁”在孔子的整个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体系中,始终占据着无可替代的核心地位,它宛如一座巍峨高耸、光芒万丈的道德灯塔,引领着人们前行的方向。“仁”所代表的是一种至高至善、超凡脱俗的道德境界,其内涵广袤无垠、深邃幽微,涵盖了众多层面丰富多彩、熠熠生辉的美好品德。

例如,对他人怀有那种源自灵魂深处、毫无保留的真诚关爱与慈悲怜悯,这种关爱超越了世俗的利益考量,是一种纯粹出于人性本能的善良驱动;具备那种质朴纯真、毫无杂质的醇厚善良品质,无论面对何种复杂多变的情境,都能坚守内心的善念,以善良的眼光去审视世界和对待他人;拥有那种宽广无垠、如同浩渺宇宙般能容万物的宽容胸怀,能够以博大的胸襟谅解他人无意或有意的过错,不心存怨恨、不心胸狭隘,展现出一种豁达大度的风范;秉持那种刚正不阿、坚定不移的正直公正操守,在面对纷繁复杂的是非善恶抉择时,始终坚守不可逾越的道德原则底线,不偏不倚、公正无私,坚决扞卫公平正义的价值准则。此外,“仁”还包容了诸如谦逊有礼、不骄不躁,诚信为本、一诺千金,勇敢无畏、挺身而出等一系列闪耀着人性光辉的高尚道德品质。

“远乎哉”,这里的“远”并非仅仅是指物理空间距离上的遥不可及或者难以跨越,更是一种在精神层面和心灵深处对于某种境界或目标感觉难以触及、无法实现的抽象描述。“乎哉”作为一种典型的古代汉语疑问语气助词,其运用在此处极大地增强了整个句子的思考深度和质疑力度,引发人们对于“仁是否真的如此遥远、难以企及”这一问题进行更为深入、更为严肃的反思和探究。

“欲”字在这句话中的含义深邃且关键,它绝非仅仅停留在表面上那种肤浅、短暂的“想要”或者“希望”的层次,而是一种源自生命内核、源自灵魂最深处的强烈渴望、炽热向往和坚定决心。这种渴望犹如熊熊燃烧的烈火,炽热而持久,是一种不惜一切代价、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然信念。

“斯仁至矣”中的“斯”,精准地表达了“这”“如此”“这般”的意思,强调了一种直接、明确的指向性。“至”字则形象生动地传达了“到达”“实现”“降临”的含义,意味着仁的状态或境界能够在特定的条件下得以达成和呈现。整句话深刻地强调了只要我们的内心深处真正萌发出那种真挚无比、坚定不移的渴望,并能够将这种渴望转化为切实可行、坚定不移的行动去努力追求仁,仁就能够如同春风化雨般自然而然地在我们的生命历程中得以实现和充分体现。

综合来看,孔子通过这看似简洁明了却蕴含无尽智慧和力量的话语,鞭辟入里、入木三分地阐述了仁并非是一种虚无缥缈、遥不可及、只存在于幻想之中的理想化状态,而是与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渴望和最切实的行动紧密相连、息息相关、不可分割的真实存在。

二、深度思考,哲思翱翔

1. 仁的主动性

孔子的这一表述,着重强调了追求仁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个人自己手中。这并非是一种被动等待外部赋予或恩赐的状态,而是当一个人的内心燃起对仁的炽热渴望,并付诸坚定的行动时,仁就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幻泡影。仁的实现,取决于个体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作为,只要内心有着强烈而明确的意愿去践行仁,仁就会在日常的言行举止中自然流露和呈现。

2. 内在力量的激发

此言论深刻地揭示了人的内在精神力量所具有的巨大潜能和无限可能性。当一个人在内心深处确立了追求仁的崇高目标,并怀抱着坚定不移的信念和决心,就能够充分调动起自身潜藏的积极性、创造力和顽强的意志力。这种内在力量犹如一座沉睡的火山,一旦被唤醒,便能冲破重重艰难险阻,战胜各种外在的诱惑与干扰,使个体在追求仁的道路上一往无前,直至达到仁的光辉彼岸。

3. 日常践行的重要性

孔子的这句话也清晰地提醒着我们,仁并非是高悬于天际、虚无缥缈的抽象理念,而是实实在在地扎根于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微角落和点滴瞬间。它可以体现在对他人一句温暖的问候、一个关爱的眼神,也可以表现在面对困难时伸出的援助之手,或是在利益冲突面前坚守的正直与公正。每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善念和善行,都是我们向着仁的境界迈出的坚实步伐。

4. 对道德追求的启示

这一观点为我们的道德追求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强大的动力。它告诉我们,不必因仁的高远而心生畏惧或望而却步,也不应将道德修养视为一种沉重的负担或无法企及的理想。只要我们从内心深处激发起对仁的真诚向往,并持之以恒地将这种向往转化为具体的行动,那么在平凡的生活中,我们也能够逐渐趋近并实现仁的伟大境界。

三、本章小结

本章中孔子明确指出仁并非遥不可及,关键在于个人内心是否有强烈追求仁的意愿,并将其转化为实际行动。这一思想激发我们积极调动内在力量,重视在日常生活中的点滴践行,不断朝着仁的方向努力提升道德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