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
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
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
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
守则不足,攻则有余。”
返回南京,杨廷和跟着朱厚照出现在军营内,听着军营里的军导官充当教师职能,在教导读书和兵法。
听到这句话,杨廷和突然顿住脚步。
“怎么了?”朱厚照看杨廷和停下,不由得皱眉。
杨廷和闻言笑道:“臣只是想到了陛下这些年的施为,不正应了这孙子兵法的内容?”
朱厚照看了一眼校场上的讲解,笑道:“孙子兵法,只是方法论,怎么用,还得结合形式。只要看透这一点,人人都是兵法大家。
当然,孙子早就说过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
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
从一开始,朕就在拿地,想办法搂地,因为地是根本,一切物资的生产资料。
有了地就能生产物资,能聚兵源。
之后,再用一切可以用的办法,搅动形势。
从一开始,朕就处在弱势,所以就得引大势为用。
王艮说得很对,家国者,上以忠义贿匹夫而夺安身根本也;国家者,下以热忱保国而立本正业也。
因此,朕做的事情就是将士绅的对手,替换成天下之民。
从朕开启乡镇制度之后,东南的对手一变再变,先是北方士绅,接着变成北方所有人,后来变成天下万民。
所以,东南的一弱在弱,本质并不是对比朕弱了,而是他面对的对手一再变大。
至于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朕在缔造,大华夏族。
华夷之辩贯穿天下始终,族群界限,还是很模糊。
但这一次构造大华夏族,根本目的就是为了缔造民族认同。
民族认同构筑之后,就能引动更多的力量会统四方,然后减少内耗,齐心协力,一致对外。
朕直接掌握的国家,便是中华。
而中华的界限能多大,朕定了中土神洲是底线。
那么,中土神洲之外,便是诸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