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竟朱厚照也清楚,公私要分开,大明日报之流,必须保持权威,所以讨论时政和对各省官员贪污、卧底、举报这些东西,都单独列了一张时政报。
一边满足老百姓和闲出屁的学生挥斥方遒的心思,一边也能引导舆论,甚至偷换概念。
而时政报的主编,并不是杨慎,而是司礼监委派的内书房太监去管理。
“今天上边分析的内容就是,皇权和相权究竟意味着什么。以及百姓当如何使用民权,协助皇帝,监理相权。”
毛澄有点的话语不怎么自然:“选贤举能,讲信修睦,便是民权根基。陛下在刻意引导百姓对于诸部衙门的凝视。只要各地出现贪污腐败和混乱,必然是下边在执行过程中的问题。而这种对象,就是密奏的对象。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陛下用了新比甲,叫做‘鲁迅何必是周树人’……反正,这么奇怪的比甲,铁定是陛下的笔名。”
比甲,就是一种元明两代流行的女士马甲。
朱厚照在写小说的时候,写了一个女子偷腥,然后拿自己的旧比甲被丈夫发现,逃走之后穿新比甲,推说不是自己,自己穿新的。
结果被丈夫撞见脖子上的草莓印,顿时带了绿帽子的丈夫勃然大怒:“你以为你穿了新比甲我就认不出你来了吗?”
后续朱厚照又无意识的写了一个污蔑皇帝的读书人,用新笔名,被儒林外史新一卷主人公——赵武强发现,用了原话。
于是,比甲就成了流行语,赋予了多重身份的含义。
要说毛澄怎么知道,他虽然饱读诗书,但架不住朱厚照写的白话文别有一番风味,毕竟是历经了几百年和后世上百年的系统梳理的结果。
朱厚照的白话小说可以说是几百年的结晶,很大程度影响了整个国家近来文风走向。
所以内阁上下其实都有读,基本上每卷必看。
毕竟朱厚照是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