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路,铺桥,现代化,本质就是战国七雄对内搞基建、集权、整合的手段。
同时咱们喊“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这些顶层设计,就会成为新的“周礼”,让所有人都交流趋同。
等搞完了,十八路诸侯会盟,战国就要开始了。
于是,多级格局就会角逐出最后一个胜者。
也就是说,谁先完成外太空的探索与殖民,谁就是新的“秦制”制定者。
最后,经过一段时间的统合,所有人思想统一到了一个高度的瞬间,中央集权就会开始维稳。
然后开始对外溢散新的增长点,如果没办法一步到位,那么人类文明内部,就会进行新一轮的资源重构,再内卷出新的人类文明主宰,不断修修补补。
这个过程注定曲折,但华夏死不了,因为华夏最不怕的就是重构的过程,因为华夏历朝历代都是在重构之中卷出来的。
宋崩溃了,给元留下了彻底开发的江南地区,元有了江南和北方,推行了行省制度,进一步整合了各个民族,完成了关内区域的主体民族汉化。
并且将云南、青藏、漠南漠北、东北纳入国家版图的一部分。
之后,元崩溃了,明来了,虽然只是用经济手段,控制了新疆、西藏、东北这些地方,但相较于之前的汉人历代,大明还解决了一个问题。
那就是,嘉靖朝开始,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和海外土豆、玉米、地瓜这些可以在山地、坡地生产的作物进入,帮助大明彻底完成了湘西的整合。
并且逐步加剧滇黔地区的汉化。
当明崩溃了,清来了,云南居然能成为反清最后的战略要地,和三藩之乱的发迹之地,由此可见大明、清初这三百年的开发,到底还是基本完成了西南潜力的挖掘。
而之后,清赢了三藩之乱,带来东北、漠南。然后羁縻控制漠北,平定准噶尔的新疆,驻藏大臣彻底控制青藏地区,将疆域推到了朱厚照的目标——岭北长城沿线。
大清虽然败家,但保留下来了内东北、漠南漠北、新疆,民国接力,虽然丢了漠北,但他保住了东北。
对比东北,漠北的利益,显得微不足道。
因为华夏是人口大国,能高效产出粮食,兜底未来才是最重要的。
而新疆、青藏这些盘口,都是在新中国之后开发和统合起来的。
简而言之,华夏一直在扩张生存空间。
败家子败掉的地方,大多都是华夏人少的地方。
这就是中央集权的优越性,综合实力是在不断扩张的,可以收缩,但收缩到了一定程度,生产力到了一定程度,所有收缩的力量,就是拳头砸出去的时候,很疼的。
简而言之,杨廷和赞成朱厚照的策略,也干系了未来他的家族利益,所以边区必须有足够多的人,才能维持边区不被丢弃,进而导致他家族未来的损失。
朱厚照提出的岭北长城计划,就很好的解决扩张之后如何自守的问题。
这是基于原来历史线清代版图的扩张政策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