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回家

铁姑娘 寸石 1530 字 3个月前

晚上放工以后,各大队的生产队长以上的干部,都陆陆续续地来到了水库工地,指挥部里参加会议。指挥部里挂着一盏汽灯,把屋里照得和白天一样亮堂。四面墙上花里胡哨地贴了一些标语,后面的山墙上有一个光荣榜,一圈贴着用红油光纸剪成锯牙一样的红纸条。里面有几十个红纸做的小红旗,小红旗上写着各个大队的名字,又穿在几十根白线上,好上下的移动方便。十几张连椅,有序地摆在屋里。东山墙前面,像学校里的教室一样放着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

公社书记吴长腿就坐在这里,他看看与会人员基本都到齐了。便拿起桌子上的,一只印有大红“奖”字的茶缸子喝了一口水。然后说道:“都不要说话了,现在咱们开会。”

紧接着他把工地的进度情况说了一遍,然后是安全和其他方面应该注意的事项。他特别也很兴奋地,对这些与会者讲了,今天地委领导和县长,对工程进度的肯定和夸奖。这时候,他突然站了起来,加重语气说道:“现在,咱们还将面临着,一个重中之重的问题,那就是石料从哪里来?从哪里出?又有谁去完成这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现在,大伙先议论议论,今天晚上,必须把这个问题定下来落到实处,明天就得实施。”

半个小时过去了,屋里像是开了锅一样。无非说的还都是和吴长腿想到的一样,山区不缺石头,但是缺的还是这么多石匠去哪里找?最后吴长腿看看火候差不多了,他站起来,举起双手往下挥了挥,会场里马上没有了声音。这时候,他清了一下嗓子。说道:“我这里有一个不成熟的计划,现在提出来,大家看看能不能施行。”说到这里,他又看了一遍这些人脸上期望的表情。停了几秒钟以后,才说道:“于家寨大队有一个叫于月秋的姑娘,她来工地上已经很长时间了。她不但能刨土装车,还能推着独轮车往大坝上运送黄土。细心的也可能见到过她推车送土的事情,她是不是也和咱们男同志一样,什么活都能干?”

吴长腿讲到这里,下面又都“叽叽喳喳”议论开了。过了一会,吴长腿又一次站了起来,他大声说道:“所以我决定,咱们成立一个‘女石匠连’。石塘里放炮以后,炸下山来大个的石头,就有‘女石匠连’来破石、方石头。这样既不耽误运土筑坝,还解决了石料的问题。我想每个大队找十个身体强壮大姑娘应该不费劲吧?再找一个老石匠带着她们。我相信,时间不长她们一定能学会,在石塘里打石头、破石头的。”

吴长腿话音刚落,下面就响起了一阵热烈地掌声。不得不佩服,公社书记吴长腿的工作能力。于家寨的于月秋,也在一夜之间成了一个新闻人物。

于金水散会后回到工棚里,他把会议的内容给大伙说了一遍。然后说道:“明天,我就和于月秋回去。成立‘女石匠连’的任务很紧,我们得抓紧回去找人。这里先有李玉福和李伟掌握着干活,咱们不能落到人家的后面去了。谁有从家里捎东西的,明天告诉我和于月秋,我们回来的时候,都给你们拿来。”

李玉福听了说道:“你放心回去就是,都是一个村的老少爷们,不会出什么幺蛾子的。”

陈热闹躺在被窝里伸出头来,嬉皮笑脸地说道:“我什么都不用捎,要是给我捎个娘们来就好了。”

李玉福听了说:“就你这个熊样,就是给你一个娘们,你也不知道怎么用。”

陈热闹听了他这么说,不愿意了,马上从被窝里光着膀子坐起来,说道:“反正也用不着你教,你真是咸吃萝卜淡操心。”

一句话,都把已经睡下的人们闹醒了,嘻嘻哈哈地开起了玩笑,拉起了荤段子。于金水看看时间不早了,招呼大家说:“干一天的活都累了,还是赶快歇着吧。”

第二天一早,于金水就叫上于月秋回村里去了。他们两个人一路上,把整个大队里的姑娘们数算了一遍。根据年龄和身体条件,十个人的人选已基本上有目标了。两个人回到村里的时候,已经快中午了。他们各自回家吃了午饭以后,就开始到这十个姑娘家里,给她们的爹娘说明了情况。姑娘们看着于月秋都能到工地上去出夫,它们也都没有了什么问题,答应去白龙潭水库工地,参加女石匠连。

于金水和于月秋,看看姑娘们都愿意到工地上去出夫,他们松了一口气。到了下午于金水对于月秋说:“你先到要捎东西的家里去拿东西,拿完东西以后你就回家吧。我去找刘石匠,要他明天好和咱们一起去水库工地。”

他们二人就此分手,各人去办各人要办的事情去了。等到于月秋拿着要往工地捎的东西回家到家里的时候,天已经黑了。娘看着于月秋的身上挂满了包袱,忙招呼她的两个弟弟,说:“于庆、于亮,快帮您姐把东西放下来。”

两个小子听了以后,一蹦一跳地跑过来,帮忙把姐姐身前身后挂满的东西拿下来。于庆关心地问姐说:“在工地上累吗姐?工地上的饭能让吃饱吗?”

于月秋看着弟弟于庆,高兴地说:“天天听着歌曲干着活,也觉不着累。窝窝头、白面馍馍敞开吃,还有猪肉烀白菜。”

于亮听到这里,馋得咽着口水,抓着姐的手说:“我也想跟姐去工地上吃白面馍馍,吃猪肉烀大白菜。”

这时候,于月秋蹲下来拉着于亮的一双小手说:“等你长大了,姐一定领着你去吃白面馍馍,吃猪肉烀大白菜。”

于庆已经十四岁了,已经很懂事了,他很清楚自己家里的情况。每年家里的粮食都不够吃的,特别是到了过年春天,他们家都得要吃上几个月的糠菜。银花叶子烀的渣豆腐,基本是成了他们家的主食。只有这样,才能接上收夏粮。小小的年纪,他也知道替家里分忧,曾经好几次提出来不上学了,想回家和姐一起去生产队里干活挣工分。可是,他每一次提出来,都让姐给苦口婆心地劝回了学校。于亮十一岁,现在正是调皮捣蛋的年龄。不过他下午放学以后,也是挎上篮子去割草,回来喂家里养的那两只长毛兔。他也很明白,等卖了兔毛,就有钱交学费了。

到了晚上于庆、于亮睡了觉以后。于月秋的娘又到锅屋里,给于月秋炒了二斤玉米面的炒面。好让她拿到工地上,晚上饿了的时候,用开水冲着喝了压压饿。

早晨,于月秋在家里找了一根长长的棍子。把给往工地上捎的东西,都挂在棍子两头。然后于月秋蹲下身子,她娘把两头挂着包袱的棍子,帮忙拿到于月秋的肩膀上。她又随手把昨天晚上,炒的玉米面也挂在棍子上。于月秋看了,她又蹲下来,把玉米炒面拿下来递给娘。说:“你给我准备的那些粮食,我两个月也吃不了,工地上还有猪肉烀白菜,我饿不着。这些炒玉米面留给两个弟弟吧。”

于月秋说完,娘又帮忙把挂着东西的棍子放到于月秋的肩膀上。于月秋出了门,挑着东西忙活地走了。娘心酸地看着闺女的背影,用大襟擦了擦脸上的泪水。

她来到大队部的时候,于金水、刘石匠和那十个姑娘已经在这里等着她了。

刘石匠今年也五十多岁了,五大三粗的身体,腰里别着一个木杆的旱烟袋。烟包子耷拉在腿裆下面,走起路来来回摆动着。据说他们家,从他爷爷这辈上就是匠人。在入社以前,刘石匠一年得有十个月的时间,在外面给人家打墙盖屋。他的石匠活,在青山公山都是数得着的。他的手艺活虽然很好,但是,他话却很少,见了人,别人不和他说话,他从来不和人家先搭腔。

几年前,刘石匠闺女的公公也就是他的亲家来了。到了他们家的大门口上,正好碰见刘石匠背着粪箕子下地去。他一抬头,看见亲家已经来到了大门口上了。这时候,他先是一愣,看着亲家也不和他说话,也没有让他进家,只是站在门口上看着亲家笑。亲家有点近视眼,今天他模模糊糊地看着刘石匠弄不明白了。心想:我难道是走错门了吗?怎么看这个人也有点像亲家啊?是亲家,他怎么不让我去家里呢?不行,我不能冒失了。先弄明白再进家也不迟,要是弄出笑话来,那可就不好看了。他想到这里,往后退了两步,然后很有礼貌地问道:“麻烦问一下,刘石匠的家在什么地方住?”

刘石匠听了亲家这么问,一下子不好意思起来。他赶忙上去拉着亲家的手,把亲家领到了家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