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末年胡族入华,融为一家,名族很多,非得几十个,为什么单单叫五胡呢?匈奴、鲜卑、羯、氐、羌,有什么特殊之处吗?
对了这五个少数民族各自建国称帝!
匈奴:刘渊,刘耀,赫连勃勃。
鲜卑:慕容家族,拓跋家族。
羯:石勒,石虎
氐:苻坚一族
羌:姚苌,姚兴一族。
整个五胡十六国也就是以这五个民族的为主要脉络的发家与融合史,每个人都独树一帜,光彩照人。
东晋(317年—420年)作为西晋的延续,在西晋灭亡后政权南迁,在动荡的五胡十六国时期维持了南方的相对稳定,也是可圈可点的。
初始的三位皇帝司马睿、司马绍、司马衍都还可以,可惜寿数太短,要是都活他个六七十岁,那东晋的历史可能就改写了,尤其司马绍太可惜了,明君气象,二十七岁就走了。
最主要的是文化的繁荣和延续,奠定江南文脉的基础,门阀士族大都博览群书,文化造诣较高,促进了玄学、文学、艺术的发展,涌现出诸如东床快婿王羲之、田园诗人陶渊明,风流宰相谢安,咏絮之才的谢道韫等等巅峰人物。
在“王与马,共天下”的门阀格局下,通过士族联合维持政权稳定,成功抵御前秦等北方政权的多次南侵,最着名的就是383年淝水之战,以少胜多,载入中华十大战役之列,惊心动魄。
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经济开发,推动江南发展,长江流域逐渐取代黄河流域成为经济中心。
最重要的是保留汉晋制度与文化传统,为南朝延续华夏正统提供法理依据。
但是咱得说,东晋不行就是不行,烂透了,门阀专权,政治腐朽,皇权衰弱,门第观念顽固,阶层固化,寒门难以上升。
内斗不断,如王敦之乱、苏俊之祸,孙恩海盗之乱,桓温篡位,没完没了。
东晋在乱世中维系了华夏文明的火种,是值得肯定的,为后来隋唐统一积累了经济文化基础,堪称“守成有余,进取不足”,也就是一个过渡政权。
东晋时期还干了一件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事情,那就是北伐!
第一位,祖逖北伐(313年—321年)这位东晋名将,堪称大英雄,闻鸡起舞,中流击楫,主动请缨北伐,收复黄河以南地区,打得大魔头石勒主动修好。
第二位庾亮、庾翼北伐(约339年—345年)
庾亮因准备不足失败,思维混乱,短暂收复襄阳,但未深入中原,庾亮就病逝了。
第三位,殷浩北伐(353年—354年),跟姚襄一顿纠察,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留下一个成语咄咄怪事!也就没啥了。
第四位:桓温三次北伐(354年—369年)这个厉害!
第一次北伐(354年)主攻前秦,一路长虹,逼近长安,但因粮草不济撤退,把长安折腾够呛,那一年长安马毛毛都互相啃食光了。
第二次北伐(356年)主要就是对付羌族姚襄,收复洛阳,结果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