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满脑子只记得这种新的锦缎实在是体面,而且听说织造起来的速度,只比原来的窄织机慢了一点点,但幅度宽了三倍,岂不是织锦效率也至少提升到了两倍多?
这东西居然是诸葛令君的夫人黄月英所想,还真是巾帼不让须眉了。
邓芝又哪里知道,“提升织机的宽幅”这个思路,其实是去年对曹操汉中之战结束后,诸葛瑾和诸葛亮两兄弟见面时、聊起未来几年的经济建设工作,聊起对蜀地的建设和掌握时,聊到了蜀锦,诸葛瑾当时也就提了几嘴。
当然,诸葛瑾主要是利用了他超前的见识,让诸葛亮有精力鼓捣的话,可以往“提升纺织品宽幅”的方向上努力,还提到了“如今制约织造宽幅的主要瓶颈,就是投梭方式和投梭距离”。
后世近代纺织业,当然是靠飞梭来完成宽幅投梭的,行程又远速度又快。但诸葛瑾知道这个时代未必造得出飞梭,他也不了解太细节的机械结构,所以他也就只提需求和方向,不涉及具体技术,免得限制了别人的思路。
诸葛亮当然也不擅纺织机械,所以最终这玩意儿,其实就是黄月英鼓捣出来的。
黄月英做出来的东西,当然也没有飞梭结构,只是达到了后世南宋末期双人宽幅织机的技术高度。需要两个人配合,一个人负责踏板控制经线,一个人专门站在织机背面经线张口处、负责投梭。
当然为了防止经线开口过大过长,黄月英还改良了经线的卷绕机构。为了防止投梭的人站着腰酸,黄月英还优化了投梭人的座位,让人能兼顾站着或坐着干活。
总之做了很多其他小优化和配套调整,以至于黄月英版的双人织机,比历史上南宋末和元朝的双人织机,更加人性化,织工用起来也没那么累。具体技术细节就无需一一赘述了。
反正这东西本就是宋朝人也能造出来的,可见不需要什么现代科技理论,只凭古人的理工科知识也是做得到的。
以黄月英的巧思,加上这一世跟着诸葛亮耳濡目染学了更多数学物理常识,又有人给她指明了矛盾所在和努力方向,花上半年工夫弄出这东西,并不奇怪。
只不过在看热闹的外人眼里,这又是一桩神迹了。
而诸葛亮靠着新式织机大规模开设织坊,自然是极大吸收了江州这边、江北新城的富余劳动力。让本地百姓大多可以找到工做,赚的钱也远远超过服徭役所需的代役钱。
今年是代役法实施的第一年,矫枉必须过正,诸葛亮就是希望交钱免役的本方百姓多一点,才好更快更彻底的宣扬新法的好处。
这就等于是瞌睡有人送枕头了,一切都配合得丝丝入扣。
本地百姓有了钱赚,可以恢复休养,缓解去年汉中大战时负担过重带来的后遗症。
代役钱的制度,又很快推广下去了,民间的响应程度空前高涨,也没有反对的声音。
蜀锦产量高了之后,本身就能作为硬通货,类似于流通货币。而且这种宽幅蜀锦只有江州这边一家会造,拿出去独占性非常强,这就更有利于硬通货的调控了。
同时用代役钱雇佣了对岸张松治下的百姓来服役干活,张松治下百姓还得念着他的好,又收买了民心,让巴郡百姓在刘璋、刘备之间更倾向于刘备。
一旦将来真要在江州这边开战,那肯定不会再有民心帮着严颜抵抗诸葛亮了。
邓芝把这些环节都想明白后,佩服也是一层接着一层,很快就应接不暇了。
他把这些心得都默默记下,打算回到武昌后,就跟司徒好好汇报一下,让司徒充分放心。
而干完这一切后,几天的时光也倏忽而过。
转眼就到了八月底,邓芝在江州盘桓了小半个月后,诸葛亮终于再次召见了他,让他给主公和大哥带去一封秘密的回信。
一见到邓芝,诸葛亮先寒暄客气了几句,问他最近在江州游历,见闻如何,可有什么建议。
邓芝自然是心悦诚服地说了一堆钦佩之言,表示完全提不出建议:“令君深谋远虑,治政行事谨慎稳妥,却又能收获奇效,在下实在是佩服得五体投地。有些政务,看似平常,却环环相扣,每每因势利导,能让百姓自然而然做出官民两利的决断,实在是叹为观止!”
诸葛亮无所谓地摇了摇羽扇:“这些套话就不必说了。这里是我给主公和司徒回复的密信。你不该问的别问,不该看的也别看。
把信送到之后,主公自会有主张。你只要如实相告,说这封信乃是我跟士元合意之后,一致同意了的。
这次也并非士元贪功冒进,实在是有些借口,送到嘴边来了,他也是怕伤了蜀中上进之人的心。你就只说这么多,别的不用说。记下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