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五章 奇葩的宋襄公

稷下学宫实行“不任职而论国事,不治而议论”的方针,学术氛围浓厚,思想自由,各个学派并存。人们称稷下学宫的学者为“稷下先生”,其门徒被誉为“稷下学士”。

当时凡是来到稷下学宫的文人学者,无论其学术派别、思想观点、政治倾向以及国别、年龄、资历等如何,都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学术见解,从而使稷下学宫成为当时各学派交流云集的中心。

在中国几千年历史中,稷下学宫学术氛围之浓厚,思想之自由,成果之丰硕,都是独一无二的。

虽然稷下学宫为齐国带来很多人才,一度使齐国强盛,但也因学派众多,齐国面对众多人才置之高位却不予重用。

加上齐国高层的外交政策失误,导致齐国被秦、燕、韩、赵、魏五国联盟围攻,差点亡国,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五国伐齐”,也叫“乐毅破齐”。

这场战争导致原本强大的齐国瞬间由盛转衰,而这场战争对于稷下学宫来说也是一个重创。稷下学宫逐渐衰落,稷下黄老学派的传人也逐渐散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时人秦相吕不韦大力召集门客,他们便纷纷投奔吕不韦,成为吕不韦的谋士和助手,并在编撰《吕氏春秋》的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不久,秦国开始逐渐横扫天下,统一六国。随着齐国的灭亡,稷下学宫也随之消失。

从开办到结束,稷下学宫大约持续了150多年的时间。

在这百年的时间当中,稷下学宫一度是诸子百家思想的碰撞之地,留下了无数的思想和着作,而这些思想和着作则一直影响了后世上千年华夏文化的发展。

【一口气看懂仁义霸主宋襄公#历史#小知识#春秋战国】

他因恪守仁义而被骂为“蠢猪”,他是春秋五霸之一,但却被后世嘲笑挖苦。他是具有贵族精神,还是迂腐昏聩?本期视频让我们一起聊聊“仁义霸主”宋襄公。

宋襄公,公子姓,名兹父,是商朝的后裔,和孔子同姓,两人也算是一家人。宋襄公名列春秋五霸之一。

虽然春秋五霸的说法多种多样,但流传较广的版本是班固的《汉书·诸侯王表》和司马迁所着的《史记》。

这两种说法中有4个人选是相同的: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

但这4人中,宋襄公的实力最弱。现如今,他时常遭受人们的质疑:被称为“蠢猪”的人怎么也能称霸呢?显然,这是以现代人的眼光去理解“霸”这个字。

现代人用“霸”字组词,通常有霸占、霸权、霸道、霸王等。结合这些词所透露出的意思,凡是称王称霸的人必定是横蛮强横之辈。

我们查字典,“霸”指的就是依仗权势或武力欺压他人的人或集团。但在古代,“霸”字其实是“伯”字的通假字,是什么意思呢?

班固的《白虎通》解释得非常清楚:“以时长幼,皓月伯仲叔季,伯者长也,仲者中也,叔者少也,季者又也。”

伯仲叔季,就是古代兄弟的排行:伯排第一,仲排第二,叔排第三,季排第四。换言之,“霸”就是指“大哥”。春秋五霸中的“霸”,指的是春秋时期诸侯中的“大哥”。

霸主的标准是什么?班固的《白虎通》说得很清楚:“霸者,伯也,行方伯之法,得专征伐,得朝天子,不失人臣之意,故圣人与之。”

意思是,成为“方伯”或者说霸主,必须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毁诸侯”,即具备会盟诸侯的号召力;二是“朝天子”,即帮助天子解决诸侯的纠纷;三是“不失人臣之意”,即尊天子、维护周礼、行仁义。那么宋襄公做得如何呢?

标准一:会盟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