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在宋襄公的主持下,一共召集了曹南会盟、路北会盟、盂地会盟,总共三次会盟。并且在这些年间的会盟征伐中,《春秋》一书把宋襄公立为盟主。
在会盟中,宋襄公遵守会盟规则,孤身前往。而自认为蛮夷的楚成王不讲信义,私下埋伏士兵,趁机把宋襄公囚禁起来。
当时楚国也正是因为不讲信义,欺负礼让的宋襄公,而为中原诸侯所不齿。中原诸侯同情并赞扬宋襄公,但作为后人,我们因为宋襄公遵守信义而讽刺他,未免有失偏颇。
标准二:朝天子
齐桓公晚年昏庸,宠幸竖刁、易牙、开方等小人,导致齐国内乱。公子们为争夺君位自相残杀,一代霸主齐桓公在内乱中被活活饿死,尸体无人收敛。
因此留下了“停尸不顾,书甲相攻”的典故。齐桓公曾托付宋襄公,在齐国危难时伸出援手。齐国太子昭无法在国内立足,只好逃到宋国求助。
宋襄公率领诸侯出兵,平定了齐国的内乱,帮助太子昭继承了齐国君位,是为齐孝公。这也体现了宋襄公信义的一面。
标准三:不失人臣之意
宋国作为公爵国,是仅有的三个公爵国之一,对周天子本来就不用以臣下之礼,而以宾客之礼相待。但宋襄公却能够极力维护周礼、施行仁义。
后人对宋襄公的嘲讽,大多来自泓水之战的“半渡不击”,恪守仁义,最终导致战败而备受嘲笑。殊不知在春秋时期,双方打仗也需要遵守周礼中的军礼。
军礼是“国之大事”中的“四礼”之一,与吉礼、凶礼、宾礼并列。无论是周天子还是诸侯决定发动战争,军队抵达战场和两军交战前一刻,这段时间都有着必须遵守的军礼。
先秦时期的军礼很大一部分不是为了实现战争胜利,而是一种优雅与礼仪。
军礼的内容和重要性远比战争胜负更重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军礼逐渐不再那么重要,战争的重要性则被不断提高,而宋襄公正是遵循周礼,等到楚军渡河后再展开决斗。
这正是宋襄公的贵族风度。循规蹈矩的宋襄公与被称为“南蛮”的楚军交战,不可避免地吃了败仗,宋襄公也因此遭到了后人的讥笑。
但在当时,他却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司马迁对宋襄公的失败甚为惋惜,说:“襄公既败于泓,而君子或以为多,伤中国阙礼义,褒之也,宋襄之有礼让也。”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所以,宋襄公并不是我们现在眼光所认为的迂腐,只是因为他恪守了当时的礼仪规则。
孟子说“春秋无义战”,原因就在于礼崩乐坏。孔子云:“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这也证明了这一点。
宋襄公的行为恰恰就是“不失人臣之意”的集中表现。所以,把宋襄公列入春秋五霸之中还是比较合理的。
有人评价他是“蠢猪式的仁义道德”,这其中也有特殊时期的局限。面对敌人侵略,对敌人仁义自然不适用。
现今的很多观点评价宋襄公,总是说他多么愚蠢,多么迂腐,但却看不到他讲仁义绝不是空谈仁义,而是确确实实将仁义的理念贯彻到实际行动中。
面对宋襄公,我们不应该只有嘲笑。宋襄公之所以被人嘲笑,是因为后人认为他迂腐地固守传统战争礼义而导致失败。
现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