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有最苦?》

岂有最苦?苦海无涯。

得一叶扁舟本是万幸。

·

一刻也没有为考研落榜而哀悼。

即将赶到战场的是年底前要搞定的三千字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和开题ppt!

·

常教授已经确定了我所选的那个研究方向确实有研究价值的可能。

但核心的心理学概念还需要从中提炼出来。

即,在那种具体的社会环境的情境中,到底蕴含着什么值得我们去探求的心理学原理?

·

看来得从头梳理一下才行。

·

我叫墨小典,是一个大四的心理系本科生。

我的父亲叫墨雄,我的母亲叫玛莉娅。

我的家乡坐落在西广集团的桂森小镇中。(好奇怪的描述)

玛莉娅在小区里经营着一家小卖部,墨雄经常下楼帮忙。

在一次访谈作业中,我从玛莉娅和墨雄的口中得知了店里孩子们的情况。

或许是小区旁边有一所小学和幼儿园的缘故,孩子总是店里最常见的小顾客。

一般而言,孩子们的消费行为是直接取决于父母给的零花钱多少的。

从常识上而言,孩子们在消费中表现的社交行为同样和其消费行为存在相关甚至因果关系。

但现实往往比理论构想更加复杂,也更加魔幻。

从墨雄和玛莉娅的口中,我得知了小区中的孩子们存在着非常多的,不同样子的,消费与社交心理及现象。

【灵感: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孩子在消费观、经济观、金钱观的理念、心理、教养行为·对孩子的消费心理、消费行为产生的影响·以及基于此而延申的对孩子社交心理、社交行为的影响。——并直接以零花钱为核心介导】

一、目前所知:

(一)从消费行为上看:孩子们的消费行为可分为以下几类

A:每天会在店里消费一到两次,一次一道三块,买的都是五毛到一块的小零食或小玩具,以零食居多。

B:小学高年级到初中生的会有部分人,买饮料喝的同时买卡包玩。

C:手上拿个几十上百,自己一个人买很多吃的或者玩的,大型玩具或着一盒盒的卡包买着玩。

D:手上拿个几十上百,但同时招呼着一群同学朋友,大手花钱请客买吃的

E:有钱,但跟在那些大手花钱的孩子身边求人家请客。

F:没钱,跟在大款身边求人家请客

G:没钱,想要买不起,偷东西。

H:两三个要好的朋友一起进店里,一边商量一边买东西。

I:赊账型;父母在店里赊账,让孩子们拿东西后记在帐上,父母直接向店主打钱。

(二)从社交行为上看,孩子们的社交行为在消费过程中可分为以下几类:

A:大手请客的孩子王;通过花很多钱买很多吃的给朋友们请客以此满足自身的社交需求。

B:亲密的好朋友型;三三俩俩结伴的亲密同学,有三个子型:

B1:自买自的,一边吃一边聊天玩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