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有最苦?》

和人沟通的方式:如何让目标乐意回答你的问题,如何让人家配合你

站在共情的角度上开个小口子

把自己的儿子打的死的父母该怎么采访:站在立场,有共情,

质疑:做不下去的,操作方法论的不可行,从一开始就是错的,无法完成目标。

·

特殊人群在特殊环境下没法不配合的环境。

成人容易配合,但这些普通孩子们的少年儿童与人格发展分析,不该死板硬套地套在我这个方法上。

我该怎么做我才能取得这些材料。

特征对象孩子(不同家庭中的孩子)由于家庭背景中的不同表现的

特定心理现象只会出现在特定孩子身上的偶然发生中,只能对特定现象的特定言行的心理映像的现象操作。

·

只有非常特殊的环境中的群体影响——才能对群体心理才能研究。

·

对行为询问的共性经验。

从发展心理学角度来看该如何进行心理纠偏。

·

有没有价值做?

我该怎么实现它?我的论证方法和数据采集的方法是可行的?做成的方法是怎么的?

我们要做的东西应该是前人所没有去做的。

·

反倒是之前以为一直非常难做的问卷调查是最容易做的?

反倒是这种质性研究要和孩子们实际交流的是最困难的?

正常的对心理没有伤害的心理学问卷是最容易收集的?

·

一个明着搞,一个暗着搞。

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是明面上的,目的是搞出一份能支持毕业论文的统计分析研究报告。

暗着搞的则是观察访谈,真正地在开店收银的过程中去观察各种消费现象,统计分析各种行为背后的心理实质。

在没有录音的年代,心理学家去做这种信息的分析与采录只能靠着自己的记忆、记性和笔记。

用最原始的工具去完成对人类行为背后潜藏着的心理因素的分析要点。

我自然也可以——且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可以,而是从一个扮演者、旁观者和参与者的角度上、自发性去探索和思考一个心理现象出现的成因和实质。——这同时也是真正一个做学问搞研究的社会学者的思考和行为态度。

那么下一步,就是先看看导师的反馈和分析报告,然后再对下一步的操作进行指导分析。

·

岂有最苦?苦海无涯。

总会有路的——虽说我也不曾认真与用心罢。

总会有路的——虽说现在为自己的毕业而去努力与投入也还来得及罢。

总会有路的,会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