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历史本来就是由人民决定的。

“没好处的事情,别人就算去工地一天搬砖,虽然累,但也还能拿到几百块钱。”

“所以别人凭什么给你干?”

“就像是现在基层的很多骗子都懂得这个道理。在骗人之前,他们都会送一些鸡蛋和粮油。”

“等你进来了,才开始宰猪。”

“将欲取之,必先与之!”

“这是春秋时期,老子的《道德经·第三十六章》中记载的一句话。 ”

“后世的大多数人都以为是欲先取之必先予之。”

“而在《道德经》中,后面其实还有两句话。”

“将欲夺之,必固予之。将欲灭之,必先学之。”

“你要想夺取他一些什么,得先给予他一些什么。你想要彻底的灭了他,那你就必须先学他。”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对这句话贯彻的最好的,就是汉武帝!”

“想灭了匈奴,那就直接把养马政策改革,大范围的学习匈奴人养马。”

“所以,古人很早就懂得这些道理。”

“但...总有人死抓着那叮点的利益不放,什么都想吃,结果到最后,什么也吃不着!”

说完这些,冯建顿时感觉口干舌燥,立马拿起茶杯大口喝了几口。

“这种事情就是古今中外通用了!王安石变法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想要改变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增强对外防御,对内弹压的能力,以巩固和加强封建统治。”

“想法很好,但他的脑海里,似乎只有宋朝这个朝廷,而没有其他的任何一个人或者阶级。”

“最后,竹篮打水一场空,改革的再多,可最后直接失败!”

苏轼听完这句话有一些不解,思考了一会儿后,眉头微皱的说道:

“可这是为了改变大宋啊,为什么那些人不理解呢?”

这个时候的苏轼还没正式进入朝堂,只是在地方上打转,所以许多的事情还没接触。

他其实也不知道自己在王安石变法的时候,是站在反对派那边的。

“你或许忘记了一个事情,或者说压根没在意!”

“大宋、朝廷、王朝,是由什么人组成的?”

“是由皇帝?还是由那些官员组成?”

“如果你要说是由他们组成的,那我现在可以马上组成一个王朝!”

“刚好我们这里人还是比较多,八个人,皇帝、丞相、六部都有了!”

冯建随后每个人都指了指,给他们安排了一个身份,给苏轼安排了一个丞相的身份,并且最后,还像模像样的给自己安排了一个皇帝的身份。

“现在好了,我是皇帝了,你也丞相了,他们都是六部的官员,我们现在王朝正式成立!”

“可又有什么用呢?!”

“真以为说是皇帝就是皇帝了?说是丞相就是丞相了?”

随后,冯建表情淡漠的看着苏轼,缓缓的说道:

“这片土地上,最早是夏朝,随后是商朝,再之后是周朝、秦朝、汉朝、晋朝、隋朝、唐朝、宋朝、元朝、明朝、清朝!”

“城头变幻的大王旗很多,但这片土地依旧在我们的脚下!”

“而底层的老百姓依然是我们,可这些曾经在历史上辉煌一时的朝代呢?”

“已经随风消逝,只留一点信息,让我们在这里随意调侃。”

“所以,组建王朝的,组建朝廷的,组建国家的,不是那少得可怜的少数人。”

“是底层那庞大的多数人!”

李恩凡撇了苏轼一眼,发现他此时的表情有些懵,完全呆愣在原地,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每次历史大的方向改变,总是底层的那多数人。”

“因为他们有着调整王朝方向的庞大力量。”

“所以,不管做什么大事,或者说想要有什么大的改变。那永远是脱离不开他们的!”

随后,李恩凡又开始从另一方面讲述:

“现代有一些人其实对科举是很无感的。”

“因为在他们看来,科举是很好,但是有一个问题,科举只是完全的打开了寒门向上的一个阶梯!”

“底层?只能说窥见了这一条路,但想走上这一条路,只能说千难万难。”

“而寒门,是落魄的贵族和世家,不是底层那些老百姓。”

“所以在古代,明明出现了科举这样一个看似开天辟地的一个伟大举措,但封建王朝的内核为什么会没有变?”

“封建王朝的那个内核,还是那样的内核!”

“而从汉朝到唐朝,再到明朝和最后的清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