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章 这些清军,到底想干什么?

眨眼之间,1896年来了。

1896年前三个月,清国乃至远东都相当平静。

唯一算得上一件事儿的就是大隈重信成为东瀛新一任首相。

但东瀛换了首相,也没什么大变化。

东瀛陆军依旧还在和大汉军在辽东半岛南部对峙。

除此之外,风平浪静。

大汉军在训练军队,加强对地方的控制,逐步改造地方经济构成,继续推行授田制。

随着一批批土地被发放下去,军队的积极性空前提高,参军的积极性也变得空前高涨,训练速度也大幅度提升。

千万不能低估华夏人对土地的千年热爱呀。

大汉军陆军的规模不断扩大,只是碍于缺乏军官甚至士官,训练好的士兵不能快速成军。

不过经过三个月紧急培训后,又一批中下军官和士官新鲜出炉。

从新兵营出来的士兵才得以消化。

清军也在招兵买马,扩大规模。

而且从纸面上看,清军的优势远比大汉军强。

清军通过一轮扩充,可动用军队就达到了一百万人,其中还有数万纯粹的骑兵部队。

这是大汉军所没有的,大汉军在南方,少马,配属的骑兵也主要用作侦察袭扰。

并且,大汉军上下全是纯粹的华夏人,而清军有着规模庞大的顾问团。

沙俄帝国在原有顾问团的基础上,增加了一百多名军官,将顾问团的规模扩大到两百人。

自从进攻威海卫的计划通过,德意志帝国也将顾问团的规模提升到一百人,并且还派了五十名士官,帮助清国训练军队。

这可不是后世,此时作为一个弱国,军队中有外国军官团,是战斗力的体现。

不仅表示你接受了先进的军事理论和训练,装备了先进装备,还得到了军官背后国家的支持。

德意志帝国和沙俄帝国就是,双方军官合作,帮助清国建立了陆军参谋部,指挥全军。

甚至于,沙俄帝国还派出了军官直接指挥清国骑兵。

在一战彻底爆发之前,骑兵的地位还是很高的,各国依旧重视骑兵冲锋战术。

有了这些军官的加入,清国的水平确实有所提高。

特别是参谋部开始着手梳理军队,提高了清军组织度。

而代价不过是区区指挥权罢了。

但是,从深处看。

因为参谋部的整合,特别是对中上层各将领手下兵马的调整,已经引起了更底层将领的不满。

对于中上层将领例如管带及以上军官来说,他们家里有良田,有财产,手中也不干净。

要是被大汉军打过来了,一定是会被清算的。

所以,即便参谋部的整合行为触动了他们的权力,他们也只能咬着牙接受。

但更下级如队官甚至把总一级的来说,他们本就没多少财产,而且也没多少机会在家乡欺行霸市。

毕竟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武官,除非当地士绅非常废物,不然不用怕他,欺行霸市草菅人命也轮不到他。

这次整合,他们被分开到不同地方,去不同官员的手下任职。

纸面上看起来是没啥,但嫡庶有别,人家官员有好东西肯定先紧着自己人,脏活累活给新来的。

这样一来,这些被整合来的清军,日子就不如原来过的了,而且还危险,因为整合完是要上战场的!

按照目前的情况,上战场被顶在最前面的,也是被整合掉的这些人。

所以,大量下级军官和士兵的不满正在酝酿,其中以八旗兵为最。

八旗多年未战,早就成了摆设。

这次抽丁口抽了六七万人,人倒是多,但全是大爷,不服管教,还不能上手段。

说白了,这些人即便不是贵族,三代以内,总能找出几个贵族出来,五服内不说觉罗,贝勒总是有的。

这个敏感的时候,谁敢乱来?

“这些人只会影响军队的战斗力,为什么要把这些废物塞进军队?清国不是有数亿人吗?”

这是德意志帝国顾问向项城提出的疑问。

非常直白,而且非常有道理,让项城有些汗颜。

但项城也没办法,只能把八旗兵放在后面了事,他可不敢说解散八旗。

没了八旗,这大清还是大清吗?

除此之外,大清的扩军方案,一次性扩充三四十万人,看起来只扩充了60%的样子,消化的完。

但实际上,经过与东瀛人的一战,清军死的死散的散,军队都是重新补充过的,老兵本就不多。

扩军后,新兵老兵比例超过3:1,而且其中大部分都是废物。

敢打敢拼的,在战争中已经死了大半了。

再往深处去分析,清国一个封建体制,失去了东南半壁人口、财税来源,巴蜀也起了乱子。

节节败退之下,如何能保持这么强的组织能力,三个月征召并训练几十万人?

其实方法很简单,光头也用过——抽丁。

或者说,抓壮丁。

三四十万人,九成是抓壮丁抓来的,他们有什么战斗力?

小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