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芝一听,来了精神:“大王您可是当世的大英雄,诸葛亮也是厉害得不行的俊杰。蜀国有着山川的险要地势,咱们吴国也有三江的坚固屏障。要是咱们两国联合起来,就像嘴唇和牙齿一样互相依存,进呢,可以一起吞并天下;退呢,也能像鼎的三只脚一样稳稳地立着。现在要是大王您向魏国称臣,那魏国肯定得让您去朝拜,还会要求您把太子送去当人质。要是您不答应,他们就会发兵攻打,到时候蜀国也会顺着长江打过来,这样江南这块地盘,可就不再是大王您的啦。要是大王觉得我这话不靠谱,我现在就死在您面前,省得落个说客的名声。”说完,撩起衣服就往油鼎那边走。
吴王一看,赶紧喊道:“别冲动!”连忙把邓芝请到后殿,用上宾的礼节招待他。吴王说:“先生的话,正合我意啊。我现在就想跟蜀主联合,先生能不能帮我牵个线呀?”邓芝哼了一声说:“刚才要把我煮了的是大王您,现在又想让我帮忙的还是您。大王您自己都还犹犹豫豫的,怎么能让别人相信您呢?”吴王赶忙说:“我主意已定,先生别怀疑啦。”
于是吴王把邓芝留了下来,召集大臣们问:“我掌管着江南八十一州,还有荆楚这么大的地盘,咋感觉还不如西蜀那偏僻的地方呢。人家蜀国有邓芝,能不辱使命,咱吴国却连个能去蜀国传达我意思的人都没有。”
话音刚落,就有一个人从大臣里站出来,大声说:“大王,我愿意去!”大伙一看,原来是吴郡吴人,叫张温,字惠恕,现在是中郎将。吴王看了看他,有点担心地说:“我就怕你到了蜀国,见了诸葛亮,传达不好我的意思啊。”张温胸脯一挺,满不在乎地说:“孔明也是个人嘛,我怕他干啥?”吴王一听,乐了,重重赏赐了张温,让他跟邓芝一起去蜀国通好。
再说孔明这边,自从邓芝走了以后,就去跟后主说:“陛下,邓芝这一去,事儿肯定能成。吴地那可是人才辈出,他们肯定会派人来答礼。陛下到时候可得礼貌招待,让他们回吴国后,咱们就能跟吴国通好结盟啦。要是跟吴国通好,魏国肯定就不敢轻易对咱们蜀国动兵。等吴、魏那边安定了,我就去征讨南方,平定蛮方,然后再去对付魏国。魏国要是被削弱了,东吴也蹦跶不了多久,咱们就能恢复一统天下的大业啦。”后主听了,觉得挺有道理,点头称是。
没过多久,就有人来报:“陛下,东吴派张温跟邓芝来咱们蜀国答礼啦!”后主赶紧把文武百官都召集到丹墀,让邓芝、张温进来。张温觉得自己可了不起了,大摇大摆地走上殿,给后主行了个礼。后主赐了个锦墩,让他坐在殿左边,还摆了御宴招待他。后主呢,也就是客客气气地应付着。
宴会上,众人正吃着呢,突然听到外面一阵嘈杂声,只见一个人醉醺醺地闯了进来,大大咧咧地作了个揖,就一屁股坐到席上。张温觉得这人挺奇怪,就问孔明:“这位是谁呀?”孔明笑着回答:“他姓秦,名宓,字子勑,现在是益州学士。”
张温一听,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丝不屑:“号称学士,也不知道肚子里到底有没有真学问。”秦宓一听,脸色一正,严肃地说:“在我们蜀中,三尺高的小孩都在好好学习,更何况是我呢?”张温挑衅地问:“那你说说,你都学了些啥?”秦宓昂着头,自信满满地说:“上到天文,下到地理,三教九流,诸子百家,我无所不通;古今的兴衰变化,圣贤的经典着作,我全都看过。”
张温冷笑一声:“你既然这么能吹,那我就以天为题问问你:天有头吗?”秦宓毫不犹豫地回答:“有头。”张温追问道:“头在哪边?”秦宓不紧不慢地说:“在西方。《诗经》里不是说‘乃眷西顾’嘛,从这儿就能推断出来,头在西方。”
张温不死心,又问:“天有耳朵吗?”秦宓笑了笑,回答道:“天虽然高高在上,但能听到下面的声音。《诗经》里说‘鹤鸣九皋,声闻于天’,要是没耳朵,咋能听到呢?”
张温皱了皱眉头,继续问:“天有脚吗?”秦宓点点头:“有脚。《诗经》里说‘天步艰难’,要是没脚,咋走路呢?”
张温有点急了,大声问:“天有姓吗?”秦宓肯定地说:“当然有姓!”张温追问:“啥姓?”秦宓笑着说:“姓刘。”张温一脸疑惑:“你咋知道的?”秦宓得意地说:“天子姓刘,所以天就姓刘啊。”
张温又问:“太阳是从东边升起的吧?”秦宓回答:“虽然是从东边升起,但在西边落下。”
这时候的秦宓,那是口若悬河,回答问题就跟流水一样顺畅,把在座的人都惊到了。张温被问得哑口无言,脸憋得通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