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在周边旅游 第一节 游览隆昌石牌坊

“锄莠安良”的碑刻也位于古驿道上,其实和德政坊是一个意思,是对官员的表彰,大概是还不够资格立牌坊,就立了一块石碑。

北关-孝子总坊

孝子总坊建于清咸丰六年(1856年),旌表陈先典、朱佐耀、刘腾龙、华远容、晏绍景5位孝子,也是一座少见的多人牌坊。牌坊上的《各孝子铭》是翰林院庶吉士隆昌人范运鹏书写,也是他在家乡留下的唯一小楷书法作品。

北关-刘光第德政坊

刘光第德政坊,为颂扬知县刘光第的德政,于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建造,刘光第在隆昌累计任职长达12年,他秉性宽大平和,对老百姓不随意用法,施行“仁心善政”,深受拥戴。

北关-肃庆德政坊

肃庆德政坊,是为旌表知县肃庆,于清咸丰六年(1856年)建造,肃庆是那拉氏,到任隆昌时,正逢严重干旱,庄稼无收,米价暴涨,他带领全县百姓抗旱保苗,同时平抑米价,打击奸商,还冒着杀头的风险,开仓放粮,短期内政绩卓越。

永洪还提到,除了南关和北关的 11 座牌坊之外,隆昌县还有另外六座牌坊:其中一座位于城郊建设村的古驿道上,名为郭陈氏节孝坊;另一座则在渔箭王家店村,是一座嵌瓷观赏坊;响石镇牌坊街上有两座牌坊,分别是杨邱氏贞节坊和杨林氏节孝坊;而在石燕桥镇大竹村,则矗立着一座斗拱式镇山坊;最后,金鹅镇光丰村的郭王氏功德坊也是隆昌的瑰宝之一。

他接着解释说,青石是隆昌的一大宝藏,这些石头不仅被用于铺设道路和建造牌坊,还被雕刻成石碑,流传千古,警示后人。古驿道上的一座座石牌坊见证了一百多年前发生的各种不寻常的故事,每一座牌坊背后都隐藏着一个或多个生动的人物形象。每一座牌坊都承载着一个人或多个人一生的荣耀记忆,但同时也可能代表着一位或多位丧偶女性孤独寂寞且被封建礼教束缚的悲惨命运。

小主,

五明和永洪一同参观时,永洪介绍道:“隆昌石牌坊有着许多未解之谜,比如隆昌石牌坊为何会出现男女同坊?这一直是个谜。”

他接着解释说:“清朝光绪四年(公元 1878 年),朝廷颁布圣旨表彰隆昌的节孝妇、孝子共计 164 人,其中包括 161 名节孝妇、1 名烈妇、1 名贞女和 1 名孝子。这是继清朝咸丰五年后,隆昌人再次获得如此辉煌的集体荣誉。然而,对于修建牌坊所需的费用,隆昌人已经不再考虑,因为他们有过经验,可以将尽可能多的人挤进一座牌坊。但是,有一个难题非常棘手,那就是在受旌表的 164 人中,唯一的一名孝子是男性,而非女性。如果要让这 164 个人都挤在同一座牌坊上,必然会形成男女同坊的客观事实,这可能会引起人们对男女授受不亲观念的质疑。”这样的事情无论在当时的官方还是民间都是难以接受的。然而令人费解的是,这座节孝总坊竟然最终得以建成,而且男孝子彭志仁的名字还堂而皇之地出现在牌坊之上。于是乎,这座牌坊成为了163位女性和1位男性的共同见证,实在是一桩奇闻!那个男人究竟为什么能与这么多的女子一同被立牌坊?当年修建牌坊的时候有没有人提出过质疑呢?最后又是什么样的方式让双方达成了妥协呢?所有这些问题都没有答案,它们只能成为一个谜团,永远地保存在历史的档案之中。

永洪告诉我们,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朝廷对隆昌县内的188名节孝妇女予以表彰(其中包括187名节孝妇人和1名节妇)。隆昌当地的士绅和百姓以及恤嫠会共同筹集资金,在隆昌县城南的“春牛坪”建立了一座节孝总坊。就这样,这座牌坊成为了隆昌历史上的第一座多人共坊。

永洪说:“你们知道吗?这座牌坊的坊主居然多达 188 人!这在中国的牌坊史上绝对是独一无二的啊!这不能不说是隆昌人的一个创举。”众人皆惊叹不已。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共同立坊呢?而且还这么多人共此一坊?”有人好奇地问道。

永洪无奈地摇摇头:“她们每个人的背后都有着一个感天动地的故事,但这些故事具体是什么,至今仍然有很多是个谜。也许只有时间才能揭开这些谜团吧。”

五明一行人怀着敬畏和感慨之情参观完了北关石牌坊后,便乘坐公交车返回了山川机械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