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在周边旅游 第二节 游览隆昌古石桥(续)

再看那明间门柱的正面,上面以阴刻楷书镌刻着一副气势恢宏的对联:“金石,万里风云映玉桥。”字迹苍劲有力,仿佛蕴含着无尽的力量和深远的意境。

相比之下,次间门柱的高度稍逊一筹,仅有 2.55 米。其柱础则为覆盆样式,表面朴素无华,没有任何雕饰,展现出一种简约而大气的美感。不过,柱上正面却有着双线雕槽书写而成的对联:“能使山河增瑞色,永借日月放光华。”这副对联寓意深刻,让人不禁感叹作者的才情与智慧。

五明定睛一看,只见那紧挨着的镇桥土地庙也是由青石层层堆叠而成。这座小庙采用了单开间歇山式屋顶设计,显得古朴而典雅。其素面台基高度约有 0.18 米,宽度达 1.43 米,进深则为 1.26 米;整个庙宇的高度足有 1.54 米,面阔也有 1.03 米之多。两根门柱高耸而立,高达 1.04 米,其上镶嵌着一扇拱形石门。石门上方雕琢着一块精致的区额,上面以阴刻槽书工艺镌刻着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威灵显应”,给人一种庄严肃穆之感。再看左右两侧的对联,同样是以阴刻楷书精心书写而成:“坐岸震赫濯,镇佑行人。”字迹工整秀丽,宛如行云流水一般。走进庙内,五明发现土地公和土地婆的雕像被雕刻在了后墙之上。这对神像运用了高超的五面雕技法,无论是面部表情还是身上的衣物纹理都刻画得极为细腻、生动。土地公和土地婆面带和善的微笑,眉目之间清晰可辨,仿佛正慈祥地注视着前来参拜的人们。他们的衣裳线条流畅自然,毫无滞涩之感,历经岁月沧桑却依然保存得十分完好,令人不禁感叹工匠技艺之精湛。

永洪缓缓开口说道:“这座杨柳桥啊,自建成之日起算,到如今已经过去了两百多个年头啦!想当年,在那成渝公路尚未修成的时候,这里可是热闹非凡呐!不管白天还是黑夜,来来往往的车马行人那叫一个络绎不绝哟。特别是在那个讨伐袁世凯、保卫国家以及后来四川军阀相互混战的动荡岁月里呀,数不清的军马炮车,还有传递紧急军情的邮差快报,一次又一次地从这桥面上碾压而过呢。然而即便经历了这么多的风雨沧桑,直到今天,这桥面依旧平平整整、完好无损。仔细瞧瞧,上面的那些钻孔痕迹还清晰可见,仿佛就跟刚刚修建完成的时候一模一样哩!也正因如此,民间渐渐流传出了这样一则有趣的故事——据说呀,这座桥之所以能够历经如此漫长的时间而保持这般良好的状态,全都是因为得到了八仙之一的铁拐李的特别封赠呢!”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永洪绘声绘色地讲述着:“据说啊,那杨柳桥终于竣工了!当时,乡绅梁清远喜气洋洋地率领着自家子孙以及众多乡亲邻里们聚集在此处。他们精心准备好了锣鼓、鞭炮还有各种祭祀用品,满心欢喜地等待着县太爷前来踩桥剪彩呢。就在大家翘首以盼的时候,人群之中忽然走出一个衣衫褴褛、打着赤脚的乞丐。只见他旁若无人般自顾自地朝着桥上大步走去。”

说到此处,永洪顿了一顿,接着又道:“众人见状,顿时慌了神儿,赶忙伸手去拉住这个乞丐,并好心好意地劝告他一定要等到县太爷先走过去之后,才可以随意过桥。哪曾想这乞丐却不以为然地大声嚷道:‘他走也是走,我走也是走,凭啥我就不能走?’话音未落,他便挣脱开众人的束缚,径直朝桥上奔去。”

永洪越讲越是激动,双手不停地比划着:“大家伙一看这情形可不得了啦,纷纷使出吃奶的劲儿想要把他给死死拉住,绝对不能让他上桥坏了规矩呀!然而谁能料到,这个看似弱不禁风的乞丐竟然力大无穷!任凭你们人再多,也根本拉扯不住他分毫,反倒因为用力过猛而摔倒了不少人。最后,这乞丐轻而易举地甩开了众人,头也不回地继续往桥上走去,嘴里还念念有词:‘这桥走不烂,这桥走不烂”。众人惊愕地相互对视着,一个个都瞠目结舌,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才好。就在他们还没回过神来的时候,那个乞丐竟然转眼间就不见了踪影,仿佛从来没有出现过一般,消失得如此彻底,连一点痕迹都未曾留下。这下子,众人更是惊得目瞪口呆,嘴巴张得大大的,却一个字也吐不出来,完全被眼前发生的这一幕给震住了。

没过多久,县太爷带着一群随从匆匆赶来。梁清远赶忙上前,将刚才所发生的事情一五一十地向县太爷禀报。县太爷听完之后,脸上露出了欣喜若狂的笑容,他兴奋地说道:“大家不必惊慌!依我看,这位突然出现又瞬间消失的乞丐,定然是那传说中的八仙之一——铁拐李前来踩桥啊!这可是大吉大利之兆啊!大吉大利!”听到县太爷这么一说,原本还有些惶恐不安的人们顿时松了一口气,纷纷喜笑颜开起来。

紧接着,现场响起了噼里啪啦的鞭炮声,震耳欲聋;人们开始虔诚地祭祀神灵,祈求保佑;锣鼓声也随之敲响,欢快而激昂。在县太爷的带领下,众人如潮水般涌向杨柳桥,浩浩荡荡地从桥上走过,场面热闹非凡。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段神奇的经历,这座杨柳桥虽然历经岁月的洗礼和风雨的侵蚀,但直到今日,它的桥面依然完好如初,坚固无比,成为了当地一道独特的风景,吸引着无数人前来观赏和赞叹。”

永洪绘声绘色地讲述道:“还有这么一段传说呢!据说这座桥建成之后啊,由于还没有被正式命名,所以暂时不允许行人们通行。就在这一天,梁清远广招众人前来商议,想要给这座新修建好的桥梁取一个合适的名字。大家伙儿纷纷聚集到了桥头,每个人都踊跃发言,各抒己见。

正在这时,突然间出现了一个衣着十分整齐得体的妇人,她执意要从桥上走过去。众人见状赶忙上前阻拦拉扯,但那妇人却力大无比,怎么也拉拽不住,眨眼之间便已经稳稳当当地站在了桥中央。见此情景,众人无奈说道:‘既然您非要过这桥,那要不您就给这座桥留下一个名字吧!’那妇人听后微微一笑,缓声道:‘我轻轻松松两步便能跨过这拥有三个桥洞的桥梁,而且看到观音菩萨正端坐在屋脊之上。既然你们让我给桥取名,那就叫它杨柳桥好了。’话音刚落,那妇人竟然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众人面面相觑,惊叹不已,纷纷议论着这肯定是观音菩萨显灵啦,于是乎,这座桥从此便有了一个响亮而动听的名字——杨柳桥。”

永洪感慨地说道:“这闻名遐迩的巴蜀古驿道,废弃至今已然将近一个世纪之久啊!就拿咱们李市镇境内的这段古驿道来说吧,如今也就仅仅剩下杨柳桥头那大约 40 米的距离还留存着。然而,令人欣慰的是,围绕着这座桥所形成的整个建筑群倒是被完整地保留下来啦。它们不仅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价值,还蕴含着高深莫测的科学奥秘以及独特非凡的艺术魅力呢,其背后所蕴藏的丰富文化内涵更是让人惊叹不已呀!再者说了,这座桥所处的四周环境那叫一个清幽雅致,放眼望去,只见茂密成林的树木、修长翠绿的竹子错落有致地生长着;潺潺流淌的溪流宛如一条银色丝带般蜿蜒而过。如此美景当前,真可谓是让人心旷神怡呐!正因如此,这里现今已经成为内江市文物保护单位以及隆昌县文物保护单位啦。”

五明一行人兴致勃勃地游览完杨柳桥之后,已是饥肠辘辘。于是他们就在李市镇熙熙攘攘的大街上寻了一家餐馆,美美地享用了一顿丰盛可口的午餐。酒足饭饱之后稍作歇息,下午时分,他们便乘坐车辆来到了石燕桥镇。到达目的地后,大家纷纷下车,改为徒步前行,一路有说有笑地踏上了归家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