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在周边旅游 第二节 游览隆昌古石桥(续3)

在桥东头,立着一通古老的建桥捐款碑记。这通碑身高 2.4 米(其中包括碑帽部分),宽 1.27 米,厚度也有 0.3 米。碑身上刻满了密密麻麻的文字,详细记录了当年建造这座桥梁时人们所做出的贡献以及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站在碑前,仿佛能够穿越时空,感受到先辈们的智慧和勤劳。这座桥梁乃是迎祥镇凉山村与内江市东兴区相互连通的关键交通枢纽。早在 1988 年的时候,它就已经被正式公布成为了第二批隆昌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站在桥上俯瞰下方,可以看到桥下有着高达十余米的陡峭跌水。每当洪水上涨之时,那汹涌澎湃的水流从高处倾泻而下,发出阵阵犹如雷鸣般震耳欲聋的声响,其气势之磅礴简直令人叹为观止。而在桥身的正中央桥墩之上,则精心雕刻着一个面目狰狞、口中紧衔宝剑的饕餮图案。当地的乡民们形象地将其称作“吞口儿”,由于这个独特的雕刻位于桥下的水潭上方,所以这座水潭也因此得名“吞口儿凼”。更为有趣的是,因为这处跌水的下游部分属于内江东兴区,于是便有人戏谑地说这里是“吃在隆昌,却消化在了内江”。

据当地人口述,那是一个存在于传说之中的神秘怪物。它只有头部而没有身体,贪婪至极,对任何事物都有着强烈的吞噬欲望,似乎永远也无法得到满足。正因如此,每当民间有人怀疑某个地方有鬼怪出没时,都会树立起这种怪物的形象,期望它能够将那些作祟的鬼怪统统吞食干净。然而,由于这两个字的笔画繁多,常人难以准确识别,于是人们便称其为“吞口儿”。

话说五明也曾前往一处名胜古迹游览一番,此地名为刘家桥。这座古桥坐落在隆昌县界市镇潮水村以及荣昌县盘龙镇莲花村的交界处,恰好横跨一条不知名的溪流之上。据悉,它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乃是一座单孔石质卷拱桥,整体呈现出由东至西的走向。整座桥梁长度约为 15 米,宽度长达 3.65 米,高度更是高达 7.7 米。令人瞩目的是,这座桥的拱形券面采用了一种不太常见的桃尖形状,而且是南北朝向的设计。此外,在桥的西北方向连接山坡之处,还建有六级踏步;而在东南一侧原本设有桥栏,但近年来随着东西向公路的新建,桥栏被覆盖,并且与桥南端的外侧保持平齐。在东西方向上,整齐地并排着三列石板,它们共同铺设而成了这座桥面。左右两侧的条石顺着桥面砌出约四十公分高,形成了坚固的栏杆。栏杆下方的第二层狭窄之处放置着形状独特的券,下面呈现出向内收缩的状态。而三块青色的长条石头首尾相接,宛如一道龙门矗立于此。其中,位于上方水条石的东端折起一部分,看起来像是一只威风凛凛的兽头,但可惜的是,由于年代久远和各种因素的影响,它如今已经遭到了严重的破坏,难以分辨出原本清晰的形态。同样,下水条石的西端伸出的券尾也已残缺不全、断裂损坏。整个卷身横向相连,所砌的横石竖向排列得十分整齐,每一条痕迹都显得格外纤细。而且,横石与横石相互接合的地方被打磨得扁平光滑,并且还精心施以石灰糯米浆来勾缝。当五明用手轻轻抚摸这些地方时,可以深切感受到古代工匠们那巧夺天工的技艺以及他们对于造桥事业的公德之心。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桥基即河床硬石,其上因势垒石为台,券身退台寸许成金钢墙。北向山花接起坡岩石,南向掘土后覆。在秋天的衰草中,整座桥呈淡褐色,静穆在川渝交界的小溪上,让路过者无不投之以高举远慕的崇敬之情。

刘家桥乃是由当地刘姓土绅慷慨解囊捐资修建而成。这座桥横跨于一条清澈见底的溪流之上,景色宜人,美不胜收。而在桥上水流方向约二十米高坡之处,原本矗立着一座巍峨壮观的宝塔。此塔历史悠久,承载着岁月的沧桑与记忆。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 1949 年新中国成立之后,出于某些原因,人们将那座高塔推倒,并挖掘其基石用于修筑刘家桥水库大坝。自此以后,塔桥相互映衬、浑然一体的独特景致便再也无处可觅,令人惋惜不已。

从桥下水流下方望去,可以看到溪水如一把锋利无比的宝剑,硬生生地劈开大地,形成了一道长达三公里的幽深峡谷。峡谷之内,繁茂的毛竹郁郁葱葱,遍布其间。每逢夏秋两季来临之时,潺潺流淌的溪水声交织在一起,宛如一曲优美动听的交响乐;而那茂密的竹林所投下的浓荫,则铺满整个山谷,给人带来阵阵清凉之意。这一番美景,着实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最终,这条蜿蜒曲折的小溪流出山谷之后一路向北奔腾而去,而后汇入了马鞍河。接着,它们又携手并肩,共同在内江市东兴区境内注入波澜壮阔的沱江之中。至此,这段奇妙的旅程方才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在岁月长河的流淌中,有那么一座桥,它宛如一部无言的史书,默默地见证并记录着我们这座城市的兴衰变迁与过往记忆。这座历经悠悠百年风雨洗礼的古石桥,如同一位慈祥而坚韧的老者,静静地守护着这片土地以及生活在这里的世世代代子民们。

遥想当年,那些睿智勤劳的古人凭借他们精湛的技艺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修筑起了这座桥梁。这不仅为当时的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更是将福祉绵延至后世子孙。而位于四川内江的隆昌古石桥,则更是凝聚了无数隆昌先贤的心血、智慧以及一个个动人心弦的传奇故事。它就像一本厚重的古籍,每一页都书写着隆昌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积淀下了无比丰厚的文化底蕴。

一日,五明怀着对古代建筑文化的深深敬仰之情,亲自踏上了前往隆昌县探寻古石桥的征程。当他踏入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时,眼前所见令他感慨万千。曾经作为交通要道的古石桥如今已逐渐失去其原有的功能,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现代化的公路桥。由于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大部分闲置多年的古石桥渐渐被人们遗忘在了时光的角落里,鲜有人问津。

然而,当五明亲身伫立在那座饱经沧桑的古石桥之上时,一种难以言表的情感涌上心头。尽管岁月的痕迹早已深深地烙印在石桥的每一块石板、每一根栏杆之上,但那种源自古朴本质的美感却依然清晰可感。微风轻拂而过,仿佛在低声诉说着往昔的辉煌;桥下潺潺流水声,恰似一首悠扬的乐章,奏响着古往今来的故事。五明沉浸其中,思绪不由自主地飘向远方,开始尽情想象着这座古石桥所经历过的种种景象:或是热闹非凡的集市,或是匆匆赶路的行人,又或是战火纷飞中的坚守。

此刻,五明深刻领悟到,这座看似平凡无奇的古石桥其实蕴含着无尽的价值。它不仅仅是一座简单的建筑物,更是历史的活化石、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虽然它可能已经不再承担实际的交通功能,但那份沉淀下来的历史韵味和人文情怀永远值得后人去珍视、保护和传承。

五明经过一番深入调查和研究之后,终于对隆昌这个地方有了更为详尽的了解。原来,隆昌的幅员面积足足有 760 平方公里之广!此地地形属于典型的丘陵地貌,地势呈现出由北向南逐渐倾斜的态势。值得一提的是,隆昌境内并没有那种波澜壮阔的大江大河,但却有着三条长度超过 30 公里的河流:隆昌河、龙市河以及渔箭河。这三条河流就像三条银色的丝带,自北向南流淌着,最终在白水滩处交汇融合。而它们一路奔腾而下,在出境之后又会流经泸县的地界,并最终注入那浩浩荡荡的沱江之中。除此之外,在隆昌的北部还有一条源自于双凤镇的黄土桥河。这条河流与其他三条不同,它一路向西蜿蜒流淌,最后也同样注入了气势磅礴的沱江里去。更令人惊叹的是,这四条河流竟然还拥有多达 40 余条涓涓细流作为支流汇入其中,共同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水系网络。这些支流所覆盖的流域面积加起来更是高达 650 平方公里,真可谓是一片水网交织、生机勃勃的景象啊!

五明经过深入研究后得知,早在 1949 年之前,隆昌地区就拥有着数量众多的交通要道。其中包括了市区通向各个乡镇以及各乡镇彼此相连的石板路(其中还包含一些古老的驿道),这些道路多达 62 条,总长度竟然超过了 890 多公里!此外,乡村之间也存在着不少泥泞小路。由于隆昌地处特殊的地理环境之中,其境内所通过的所有道路,都会不可避免地与那纵横交错、大小不一的河溪沟汊相互交汇。正因如此,每当遇到河流等水域障碍时,人们便会建造桥梁以跨越险阻,此乃所谓“遇水造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